功能性闭经是指非生理性绝经年龄(45岁以前)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却月经停止,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相关,发病因素包括下丘脑、垂体、卵巢因素,临床表现为月经停止及伴随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激素测定、其他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垂体MRI),治疗分针对病因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治疗相关疾病)和激素替代治疗,不同特殊人群(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相关因素及机制
下丘脑因素:下丘脑是调节月经周期的重要中枢,若受到精神应激(如突然的精神打击、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体重急剧下降或剧烈运动等影响,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卵巢功能受抑制,引发闭经。例如,长期过度节食导致体重过低的女性,体内脂肪含量过少会影响雌激素的合成,从而干扰月经周期。
垂体因素:垂体疾病如垂体肿瘤可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常见的催乳素瘤可引起高催乳素血症,抑制卵巢排卵,导致闭经。另外,席汉综合征(产后大出血导致垂体缺血坏死)也会影响垂体激素的分泌,进而引发闭经。
卵巢因素:卵巢自身病变如卵巢早衰,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表现为闭经、雌激素水平低落及促性腺激素升高。此外,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可导致闭经,患者常伴有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等,其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患者卵巢内会有多个小卵泡发育,但无法正常排卵。
临床表现
月经停止:这是功能性闭经最主要的表现,原本规律的月经周期突然停止,不再有月经来潮。
伴随症状:根据病因不同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多毛、痤疮、肥胖等表现;高催乳素血症患者可能有溢乳现象;卵巢早衰患者可能出现潮热、盗汗、失眠等围绝经期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既往疾病史、家族史以及近期的生活事件、体重变化等情况。例如,了解患者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经量等,对于判断月经周期的变化规律很重要;询问患者是否有过重大疾病史、手术史等,因为某些疾病或手术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等检查。观察患者的乳房发育情况、毛发分布等,有助于初步判断内分泌状况。比如,检查乳房是否有溢乳现象,若有溢乳则提示可能存在高催乳素血症。
实验室检查
激素测定:检测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等激素水平。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特定时间进行采血,如基础状态下测定性激素六项。若FSH升高,提示卵巢功能减退;LH/FSH比值异常升高可能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RL升高则考虑高催乳素血症等。
其他生化检查:如甲状腺功能检查,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都可能导致闭经。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观察子宫和卵巢的形态、大小及结构,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卵巢卵泡发育情况等。例如,通过B超检查可以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子宫内膜厚度异常等情况。
垂体MRI检查:对于怀疑垂体肿瘤导致的闭经,如催乳素瘤等,垂体MRI检查可以帮助明确垂体是否有占位性病变。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因体重急剧下降、过度运动等导致的闭经,需要调整生活方式,恢复正常的体重和规律的运动。例如,对于因节食导致闭经的患者,应恢复合理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使体重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治疗相关疾病:如果是由垂体肿瘤引起的闭经,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大小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闭经,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疾病,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至正常范围,月经周期可能随之恢复。
激素替代治疗:对于卵巢功能减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患者,可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模拟正常的月经周期。但在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排除禁忌证,如存在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等情况则不宜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出现功能性闭经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与生活方式有关,如过度减肥、学习压力过大等。家长应关注青春期女孩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引导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因不良生活方式影响月经周期。同时,要及时就医,通过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干预。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出现功能性闭经可能会影响生育,因此需要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内分泌指标的变化,必要时采用辅助生殖技术等帮助受孕。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闭经可能是正常的生理过渡,但也需要排除器质性病变。此阶段女性要注意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内分泌检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果出现潮热、盗汗等不适症状,可以在医生的评估下考虑适当的缓解措施,但要谨慎使用激素相关药物,避免增加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