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小腹疼痛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原因包括月经周期相关的痛经、排卵期腹痛,孕期相关的早孕期受精卵着床隐痛及中晚期子宫增大牵拉痛、假性宫缩等;病理性原因有妇科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肠道疾病如肠炎、肠痉挛,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输尿管结石等,不同原因有相应表现及处理方式。
一、生理性原因
(一)月经周期相关
1.痛经
女性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合成前列腺素,当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时,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小腹疼痛,称为痛经。一般在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升高有关,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过强,血管痉挛,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对于有痛经的女性,月经期间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可通过适当休息、饮用温热的红糖水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适,但如果疼痛严重影响生活,需及时就医评估。
2.排卵期腹痛
部分女性在排卵期会出现小腹疼痛,这是因为卵泡破裂,卵子排出时,少量卵泡液及血液会流入盆腔,刺激腹膜引起疼痛。一般疼痛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多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胀痛,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的,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即可。
(二)孕期相关
1.早孕期
怀孕早期,受精卵着床时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小腹隐痛,一般疼痛不剧烈,持续时间短。这是因为受精卵着床过程中对子宫内膜的刺激等原因导致,但如果出现剧烈腹痛伴有阴道流血,可能是宫外孕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
对于孕期女性,要注意早期进行超声检查等,以排除宫外孕等危险情况,在早孕期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注意休息。
2.中晚期
随着子宫的增大,子宫圆韧带被牵拉,可能会导致小腹疼痛,一般为牵拉痛,多发生在走路较快、体位改变时。另外,怀孕中晚期还可能出现假性宫缩,表现为不规律的下腹发紧、变硬,但疼痛不剧烈,休息后可缓解。如果出现规律宫缩、阴道流水等情况,则可能是早产的征兆,需及时就医。
二、病理性原因
(一)妇科疾病
1.盆腔炎
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炎症刺激会导致小腹疼痛,常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味等症状。盆腔炎的发生多与不洁性生活、宫腔操作(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等有关,病原体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可引起感染。
对于盆腔炎患者,需及时就医,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增强营养,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小腹疼痛,且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还可能伴有不孕、月经失调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
3.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
卵巢囊肿较大时,可能发生蒂扭转,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腹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卵巢囊肿破裂时,也会出现突然的小腹疼痛,伴有腹腔内出血等表现。卵巢囊肿的形成与内分泌失调、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旦发生蒂扭转或破裂需紧急手术治疗。
(二)肠道疾病
1.肠炎
如急性肠炎,多由饮食不洁引起,细菌、病毒等感染肠道后,引起肠道炎症,出现小腹疼痛,常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是慢性肠炎,可能与肠道感染未彻底治愈、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也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小腹疼痛、腹泻等症状。
对于肠炎患者,要注意饮食卫生,急性肠炎可根据病情使用抗感染、止泻等药物治疗,慢性肠炎则需要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等综合治疗。
2.肠痉挛
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诱因包括腹部受凉、进食过多生冷食物、肠道气体过多等。疼痛部位以脐周或下腹部为主,呈阵发性发作,可自行缓解。
对于肠痉挛患者,可通过局部热敷等方式缓解疼痛,同时要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注意腹部保暖、合理饮食等。
(三)泌尿系统疾病
1.膀胱炎
膀胱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炎症,主要表现为小腹疼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血尿。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容易发生膀胱炎,性生活、憋尿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
膀胱炎患者需多喝水,增加排尿量,促进细菌排出,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要注意按疗程用药,避免转为慢性膀胱炎。
2.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内形成结石,结石移动时会引起输尿管痉挛,出现小腹剧烈疼痛,疼痛常向会阴部放射,可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输尿管结石的形成与代谢异常、尿路梗阻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输尿管结石患者,需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多喝水、适当运动等促进结石排出)或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