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多有经量增多等月经异常、进行性加重痛经,子宫均匀增大,超声见肌层回声不均等,治疗综合症状等因素;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良性肿瘤,月经改变多样,一般无痛经,肌瘤大时可及腹部包块,超声见肌层结节,治疗依情况选随访、药物或手术。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1.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其病理机制主要是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肌层生长所致,异位的内膜细胞仍受卵巢激素影响,周期性出血引起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肌层肥厚。
2.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女性,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相关,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
二、临床表现差异
1.月经异常
子宫腺肌症: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这是因为子宫肌层病变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功能,导致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等原因。多发生于有生育史或多次流产史的经产妇,年龄因素在此表现中也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发病几率可能有变化趋势。
子宫肌瘤:月经改变是常见症状,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致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浆膜下肌瘤月经改变多不明显。不同年龄患者,子宫肌瘤对月经的影响可能因个体激素水平等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月经改变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
2.痛经
子宫腺肌症:痛经症状较为典型,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这与异位内膜在肌层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痉挛性收缩有关,年龄较大的经产妇更容易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子宫肌瘤:一般子宫肌瘤本身不会引起痛经,但若肌瘤发生红色变性等特殊情况时可能出现腹痛,但单纯子宫肌瘤导致的痛经较少见,多以其他腹部不适等表现为主。
3.腹部包块
子宫腺肌症:子宫呈均匀性增大,一般很少超过12周妊娠大小,腹部包块往往不明显,除非是弥漫性子宫腺肌症伴有子宫明显增大时可触及包块,但质地相对较硬。
子宫肌瘤:当肌瘤较小时腹部摸不到包块,随着肌瘤增大,可在下腹部摸到实质性、可活动、无压痛的包块,浆膜下肌瘤尤其容易摸到,肌瘤较大时子宫增大明显,如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则腹部包块较易察觉。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1.超声检查
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或小片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内有散在的小囊状无回声区,边界不清。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的病变情况。
子宫肌瘤:超声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内的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周围有假包膜形成,可呈圆形、椭圆形等不同形态,结节内部回声可能均匀或不均匀,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可分为黏膜下、肌壁间、浆膜下肌瘤等不同类型,超声检查是筛查子宫肌瘤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2.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腺肌症:MRI表现为子宫肌层内边界不清的T2加权像低信号区,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内有高信号的灶性出血区,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子宫腺肌症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对于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鉴别诊断困难时可发挥重要作用。
子宫肌瘤:MRI上子宫肌瘤表现为T1加权像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明显低信号的结节,包膜清晰,通过MRI检查可以更精准地判断肌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原则区别
1.子宫腺肌症
治疗需结合患者症状、年龄和生育要求综合考虑。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内膜萎缩,缓解症状,但停药后症状可能复发。对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手术时需谨慎评估对生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则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全子宫切除术。
2.子宫肌瘤
治疗也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肌瘤大小和生育要求等因素决定。对于无症状的肌瘤,一般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尤其是近绝经期女性,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对于有症状的肌瘤,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缩小肌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或缓解症状。手术治疗是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选择上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后续生活需求,比如年轻患者更倾向于保留子宫的治疗方式以维持生育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