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少指单次月经出血量<20ml或较既往减少>50%且周期、经期正常,核心机制与子宫内膜生长受限、激素分泌异常或生殖系统结构性改变相关。常见病因包括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异常、下丘脑-垂体功能抑制、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损伤(宫腔操作史、感染因素)及全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肝肾疾病)。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激素检测、影像学检查及宫腔镜检查综合判断。治疗原则包括内分泌调节(雌激素替代、孕激素补充、多囊卵巢综合征管理)、宫腔粘连治疗(宫腔镜粘连分离术、抗感染治疗)及全身性疾病管理(凝血障碍、肝肾疾病)。特殊人群需注意青春期女性避免盲目用激素、围绝经期女性慎用雌激素替代、育龄期女性优先处理不孕相关病因、哺乳期女性排除垂体瘤。预防需避免过度节食、规律运动、心理调节。
一、经期正常但月经量少的定义与核心机制
月经量少的医学定义为:单次月经出血量<20ml,或较既往月经量减少>50%,且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在正常范围(21~35天、3~7天)。其核心机制多与子宫内膜生长受限、激素分泌异常或生殖系统结构性改变相关,需通过病史采集、激素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二、常见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内分泌紊乱
1.1.卵巢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因高雄激素血症抑制卵泡发育,导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增殖受限;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时,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可间接影响卵巢激素合成,表现为月经量减少伴畏寒、乏力。
1.2.下丘脑-垂体功能抑制:长期精神压力、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节律紊乱,引起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波动,子宫内膜无法完成正常增殖期-分泌期转换。
1.3.高泌乳素血症:垂体泌乳素瘤或药物(如抗精神病药)诱导的泌乳素升高,可抑制GnRH分泌,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伴溢乳。
2.子宫内膜损伤
2.1.宫腔操作史:人工流产、刮宫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宫腔粘连(Asherman综合征),其发生率在反复宫腔操作后可达30%~60%,表现为月经量进行性减少甚至闭经。
2.2.感染因素:慢性子宫内膜炎(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破坏子宫内膜血管及腺体结构,导致月经量减少伴下腹隐痛,需通过宫腔镜活检确诊。
3.全身性疾病
3.1.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友病患者因凝血因子缺乏,月经期出血时间延长但总量减少,需结合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鉴别。
3.2.慢性肝肾疾病:肝硬化患者雌激素灭活减少,导致子宫内膜对激素反应性下降;慢性肾病终末期因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可合并贫血及月经量减少。
三、诊断流程与关键检查
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月经量变化趋势、宫腔操作史、用药史(如激素类药物、抗凝药)及全身症状(如体重变化、泌乳、畏寒)。
2.激素检测:月经第2~4天检测血清FSH、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及TSH,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及垂体-甲状腺轴状态。
3.影像学检查: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排卵期<7mm提示内膜生长不良),必要时行三维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评估宫腔形态。
4.宫腔镜检查:金标准诊断方法,可直接观察宫腔粘连程度及内膜形态,同时进行分离术。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
1.内分泌调节
1.1.雌激素替代:适用于低雌激素状态(如卵巢早衰),口服戊酸雌二醇或经皮雌二醇凝胶,需监测肝功能及乳腺情况。
1.2.孕激素补充:无排卵性月经可周期性使用地屈孕酮或黄体酮,促进子宫内膜分泌期转化。
1.3.多囊卵巢综合征管理: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联合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周期。
2.宫腔粘连治疗
2.1.宫腔镜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或球囊支架预防复发,联合雌激素促进内膜再生。
2.2.抗感染治疗:结核性子宫内膜炎需规范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疗程6~9个月。
3.全身性疾病管理
3.1.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输注血小板或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3.2.肝肾疾病:纠正贫血(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优化肝肾功能(如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评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需排除中枢性性早熟或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避免盲目使用激素类药物影响骨龄发育。
2.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量减少可能是卵巢功能衰退的自然过程,需结合FSH>40IU/L及抗缪勒管激素(AMH)<0.5ng/ml确诊,慎用雌激素替代以防子宫内膜增生。
3.育龄期女性:计划妊娠者需优先处理宫腔粘连或内分泌疾病,避免因月经量少掩盖排卵障碍导致不孕。
4.哺乳期女性:泌乳素升高属生理现象,月经恢复初期量少无需干预,但需排除垂体瘤可能。
六、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1.避免过度节食:体重指数(BMI)<18.5kg/m2可抑制下丘脑功能,建议每日热量摄入≥1500kcal,保证蛋白质(1.2g/kg/d)及铁(18mg/d)摄入。
2.规律运动:每周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15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体脂率<17%(可能引发运动性闭经)。
3.心理调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焦虑,睡眠不足者需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维持皮质醇节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