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的形成与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生理性因素包括卵泡囊肿(育龄女性因激素调控异常易发生,随年龄增长几率降低)和黄体囊肿(育龄女性因黄体期激素等变化易发生,青春期前和绝经期后几率小);病理性因素有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育龄女性多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相关)、输卵管卵巢囊肿(育龄女性高发,与盆腔感染等炎性疾病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增加风险)、卵巢肿瘤(病因复杂,不同类型好发年龄不同);其他因素包含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失衡可致囊肿,不同年龄阶段内分泌失调原因表现不同)和炎症刺激(盆腔炎症持续刺激或感染途径累及附件可形成囊肿)。
一、生理性因素
(一)卵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会形成黄体,若卵泡未破裂或闭锁不全,卵泡液持续积聚,就会形成卵泡囊肿。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育龄女性的正常生理周期中,卵泡的发育、排卵等过程受体内激素水平调控,当激素波动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卵泡囊肿的形成。例如,在月经周期中,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等激素的分泌失衡,可能影响卵泡的正常破裂和黄体形成过程,进而引发卵泡囊肿。
2.年龄相关性:育龄女性由于处于生育年龄,卵巢功能活跃,发生卵泡囊肿的概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理性卵泡囊肿的发生几率会相应降低。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黄体是排卵后由卵泡迅速转变成的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如果黄体血肿液化,直径大于3cm就称为黄体囊肿。其形成与黄体期的激素变化以及黄体自身的血运等因素有关。在黄体期,孕激素水平升高维持子宫内膜分泌期变化,若黄体期激素调节出现异常,导致黄体持续存在或血肿形成,就可能发展为黄体囊肿。
2.性别与年龄相关性:主要发生在有月经周期的女性,尤其是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期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处于非活跃状态,发生黄体囊肿的可能性较小。
二、病理性因素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部位,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类似巧克力样的暗褐色粘稠液体,故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子宫内膜组织可以通过经血逆流、淋巴及静脉播散等途径种植到卵巢等部位,然后在局部生长、出血,逐渐形成囊肿。例如,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和生长过程。
2.年龄相关性:多见于育龄女性,尤其是30-40岁的女性。青春期前女性由于子宫内膜尚未发育,一般不会发生,绝经期后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逐渐萎缩,囊肿也可能逐渐缩小,但此时多已过了疾病的高发年龄。
3.性别相关性:仅发生在女性,因为子宫内膜组织只存在于女性体内。
(二)输卵管卵巢囊肿
1.形成机制:这是炎性疾病的后果,常由输卵管炎症波及卵巢,相互粘连形成炎性肿块,输卵管伞端与卵巢穿通,液体渗出而形成囊肿;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的脓液被吸收液化后形成囊肿。例如,女性有盆腔感染病史,如盆腔炎等,炎症蔓延至输卵管和卵巢,就可能引发输卵管卵巢囊肿。病原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感染,可导致输卵管和卵巢的炎性病变,进而形成囊肿。
2.年龄相关性:育龄女性是高发人群,因为她们的生殖系统相对活跃,更容易发生盆腔感染等情况。青春期前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风险较低;绝经期后女性生殖系统功能衰退,感染引发输卵管卵巢囊肿的几率也相对降低。
3.生活方式相关性: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盆腔感染的风险,从而增加输卵管卵巢囊肿的发生几率。例如,经常有不洁性行为的女性,感染病原体的机会增多,进而引发输卵管卵巢炎症,增加输卵管卵巢囊肿的发病可能。
(三)卵巢肿瘤
1.形成机制:卵巢肿瘤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例如,某些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如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等,存在相关基因突变,会增加卵巢肿瘤的发生风险。内分泌因素方面,过多的雌激素刺激可能促进卵巢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引发肿瘤。环境因素包括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也可能影响卵巢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正常代谢,导致肿瘤形成。
2.年龄相关性:不同类型的卵巢肿瘤好发年龄不同。例如,上皮性卵巢癌多见于50-60岁的女性,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青春期前儿童卵巢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绝经期后女性卵巢肿瘤的性质也可能有所不同,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3.性别相关性:仅发生在女性,因为卵巢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
三、其他因素
(一)内分泌失调
1.激素水平影响: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失衡可能导致附件囊肿的形成。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紊乱。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女性,其体内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失衡,增加附件囊肿的发生风险。
2.年龄与内分泌失调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内分泌失调的原因和表现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尚未完全稳定,容易出现激素波动,可能引发生理性的附件囊肿;育龄女性由于生育、月经等生理过程,内分泌变化较为频繁,也是附件囊肿的高发人群;绝经期女性内分泌系统衰退,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同样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相关的附件囊肿问题。
(二)炎症刺激
1.盆腔炎症的持续影响:盆腔内的炎症,如输卵管炎、卵巢周围炎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长期刺激附件组织,可导致组织增生、粘连等,进而形成囊肿。例如,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盆腔炎,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附件局部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增加附件囊肿的发生几率。
2.感染途径与炎症刺激: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累及附件,如经阴道、宫颈的上行感染,经血行传播等。例如,女性在经期不注意卫生,细菌容易逆行感染,引发盆腔炎症,进而刺激附件形成囊肿。性传播疾病也是导致盆腔炎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不洁性行为感染病原体后,炎症蔓延至附件,可引起附件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