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部分胃病有辅助治疗作用,但需结合病情辨证施治。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脾胃虚寒型胃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有一定缓解效果。常选穴位包括中脘(健脾和胃)、足三里(调理脾胃)、神阙(温阳散寒)等,能改善胃脘冷痛、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尤其适合畏寒肢冷、喜温喜按的虚寒体质患者。
艾灸可促进胃黏膜修复、调节胃酸分泌、增强胃肠动力,但无法替代药物或根治器质性病变(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息肉)。若为胃热炽盛(口苦、便秘、喜冷饮)或胃出血急性期,艾灸可能加重症状,需严格禁忌。
艾灸可作为辅助手段配合中药、西药或饮食调理,同时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保持情绪稳定。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