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出虚汗可能和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邪退正虚、营卫不和、气阴两虚等有关。
1.气虚发热
气虚者卫外不固,阳气浮越于外可致发热,同时气不摄津,津液外泄则出虚汗,常伴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语声低微等症。此类发热多为低热,虚汗以自汗为主,活动后症状加重,因气虚无力固护肌表,津液随虚热蒸腾而外泄。
2.阴虚发热
阴虚则阳相对偏亢,虚火内生引发发热,热迫津液外泄则见虚汗,多为盗汗,夜间加重,伴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表现。阴液亏虚不能制约阳气,虚热扰动阴津,致汗液失固,且发热多为午后或夜间明显。
3.邪退正虚
外感病后期,邪气渐退而正气未复,可出现低热兼出虚汗。此时邪气虽减,但正气耗伤,气虚失于固摄,阴液受损失于濡养,正邪相争余势未消则发热,津气两伤则汗出不止,常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恢复期表现。
4.营卫不和
外感风邪后,营卫失调,卫气不能固护肌表,营阴不能内守,可致发热与虚汗并见,伴恶风、周身酸楚等症。卫气行于外主固表,营气行于内主濡养,二者失和则卫外不固、营阴外泄,形成发热与汗出同现的情况。
5.气阴两虚
长期发热或重病后,气与阴液同时耗伤,可致发热缠绵、虚汗不止,兼见气短乏力、口干欲饮、尿少便干等症。气虚失摄、阴虚内热,双重因素导致津液外泄,发热与虚汗相互影响,加重正气耗损。
需结合具体症状、病程及舌脉综合辨证,明确病机后再予益气、滋阴、调和营卫等治法,避免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