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和鸡眼的区别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因
胼胝是皮肤长期受压迫和摩擦而引起的手、足皮肤局部扁平角质增生,通常是由于长期机械刺激,如行走姿势异常、鞋子不合脚、长期从事手部劳动等,导致局部皮肤角质层增厚。年龄上,中老年人由于活动量相对大且皮肤弹性减退,更易出现;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中经常穿高跟鞋、进行体力劳动的人群易患。有足部畸形等病史的人也增加了患病几率。
鸡眼是足部皮肤局部长期受压和摩擦引起的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俗称“肉刺”。主要病因是长久站立和行走的人较易发生,摩擦和压迫是主要诱因,比如鞋子过紧、过硬,足骨存在畸形等。同样,中老年人、经常穿不合脚鞋子的人群高发,性别上女性因常穿高跟鞋等窄头鞋,发病率相对高些。有足部畸形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显著提升。
2.临床表现
胼胝表现为境界不清、黄色或蜡黄色增厚的角质性斑块,扁平或稍隆起,中央较厚边缘薄,质地坚实,表面光滑且皮纹清晰。一般没有明显的疼痛或仅有轻度压痛,通常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多发生于手掌、足底等易受摩擦和压迫的部位。
鸡眼为边界清楚的淡黄色或深黄色圆锥形角质栓,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因角质栓尖端压迫真皮层内末梢神经,站立或行走时会引起疼痛。好发于足跖前中部第3跖骨头处、砪趾胫侧缘,也见于小趾及第2趾趾背或趾间等突出及易受摩擦部位。
3.诊断方法
胼胝根据长期受压或摩擦的病史,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手掌或足底出现的黄色角质增厚斑块,境界不清、表面光滑等,一般不难诊断。
鸡眼根据好发部位,如足部受压及摩擦部位出现的圆锥形角质栓,伴有明显压痛等典型症状可诊断。有时需要与跖疣等疾病相鉴别,跖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表面粗糙,皮纹中断,去除表面角质后可见黑色出血点等特征可与之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