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表现是渐进性痛经、月经量异常增多、子宫均匀性增大、性交疼痛、不孕或流产风险增加、慢性盆腔疼痛等。
1、渐进性痛经
子宫腺肌症引发的痛经多从月经前1周开始,持续至经后数日,疼痛程度随病程进展逐年加重。疼痛部位集中于下腹正中,可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严重时需服用强效止痛药,部分患者因疼痛导致日常活动受限。
2、月经量异常增多
经期出血量常超过80毫升,表现为卫生巾使用量骤增(每2小时需更换)、持续出血超过7天或排出大量血块。长期月经过多可引发继发性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3、子宫均匀性增大
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呈球形增大,质地变硬且有压痛,尤其经期疼痛更明显。超声检查显示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或小无回声区,与周围正常肌层界限模糊。
4、性交疼痛
病变累及子宫后壁或直肠子宫陷凹时,性交过程中因子宫收缩或盆腔充血引发深部性交痛,疼痛程度与病变范围呈正相关。部分患者因此产生性恐惧,导致夫妻关系紧张。
5、不孕或流产风险增加
子宫腺肌症患者内膜容受性下降,影响胚胎着床,自然受孕率较正常女性降低约30%。即使成功妊娠,因子宫肌层病变导致宫腔形态改变,早期流产风险增加2-3倍,孕期需密切监测子宫收缩情况。
6、慢性盆腔疼痛
约30%患者表现为非经期持续性下腹坠胀,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联。这种慢性疼痛常伴随腰骶部酸痛,劳累或性交后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与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鉴别。
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合并月经量增多,或备孕1年未成功且超声提示子宫肌层增厚,应尽早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对于合并严重贫血(血红蛋白<60g/L)或子宫增大如孕12周以上的患者,需警惕子宫破裂风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子宫大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