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部位不固定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部分特定食物诱发排便习惯分腹泻便秘混合型伴腹胀消化不良等胃肠及精神心理症状治疗上非药物干预有饮食调整避诱发食物便秘型适度增高纤维、心理调节用心理疏导等、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运动药物治疗按症状选相应药物遵循指南特殊人群谨慎用药。
一、症状表现
1.腹痛: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性,疼痛部位不固定,以下腹及左下腹较为常见,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进食某些特定食物(如乳制品、高果糖食物等)可诱发腹痛。
2.排便习惯改变: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腹泻型患者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腹泻,粪便多为稀糊状,一般无脓血;便秘型患者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有时粪便表面可附有黏液。
3.其他伴随症状:常伴有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且精神心理因素可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二、治疗方法
(一)非药物干预
1.饮食调整:需避免食用能诱发症状的食物,例如乳糖不耐受者应避免摄入乳制品,果糖不耐受者需限制果糖的摄入;对于便秘型患者,适度增加高纤维饮食可能有益,但应循序渐进增加纤维摄入量,以防加重腹胀。
2.心理调节:伴有精神心理症状的患者,可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进行干预,因为肠易激综合征与心理因素关联紧密,长期精神压力可能致使病情加重。
3.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开展运动,像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身心状态的改善。
(二)药物治疗
依据不同症状选择相应药物,比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选用通便药物,伴有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等。药物选择需遵循临床指南,优先考虑对患者舒适度影响小的药物,低龄儿童使用药物时需特别谨慎,要严格评估用药风险。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留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身体耐受性;孕妇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由于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依据患者舒适度为首要标准来选取合适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