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局部及全身症状来高度怀疑感染,轻度感染用无菌生理盐水轻柔冲洗伤口后用透气性好的无菌敷料覆盖并定期换敷,中重度感染由专业医护清创后选合适抗菌敷料,全身根据病原菌遵医嘱选抗生素,儿童优先局部清洁护理且谨慎用抗生素,老年注重营养支持并监测基础病综合考量其对感染控制的影响。
一、早期识别与评估
1.1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局部表现,包括有无红肿范围扩大、皮温升高、伤口渗液性质(如由清亮渗液转为脓性渗液)、疼痛程度是否加剧等;同时关注全身症状,如体温是否超过38℃,若出现上述异常需高度怀疑伤口感染。
二、局部处理措施
2.1轻度感染(红肿范围局限、渗液较少):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柔冲洗伤口,清除表面污染物后,用透气性好的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定期(一般1~2天)更换敷料,观察伤口变化,保持伤口局部清洁干燥是关键。2.2中重度感染(有较多脓性分泌物、红肿范围扩大):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清创操作,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清创后可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敷料(如含银离子敷料等)覆盖,以控制感染并促进愈合。
三、全身抗感染干预
3.1根据伤口感染的病原菌可能,遵医嘱选用抗生素,例如若怀疑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针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应对要点
4.1儿童患者: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伤口感染后感染扩散风险较高,应优先采取局部清洁护理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严格执行伤口清洁流程,避免儿童搔抓伤口,密切观察儿童伤口局部及全身反应,如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且需谨慎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带来的风险。4.2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较弱,机体修复能力下降,伤口感染处理时需注重营养支持,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等)、维生素(如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物,以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需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合并糖尿病时,需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伤口感染控制,要关注老年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病对感染控制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等,在处理感染过程中需综合考量基础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