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手术后遗症及长期吸烟饮酒服药等,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烧灼样痛进食后加重、恶心呕吐含胆汁及腹胀反酸食欲不振等,诊断靠胃镜及胃胆汁反流监测,治疗分非药物干预(调整生活方式、运动)和药物治疗(促胃肠动力、抑酸),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影响幽门括约肌功能,从而增加胆汁反流风险。2.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若其功能异常,则易引发胆汁反流。3.胃手术后遗症:如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更易反流入胃。4.其他:如长期吸烟、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能诱发胆汁反流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1.上腹部疼痛:多为烧灼样痛,疼痛程度不一,可在进食后加重。2.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常含有胆汁,于夜间或空腹时易发生。3.其他:可伴有腹胀、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并能明确有无胆汁反流。2.胃胆汁反流监测:通过24小时胆汁监测仪,检测食管或胃内胆汁含量,有助于明确胆汁反流的程度。
五、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抬高床头15~20cm,可减少夜间反流;避免睡前进食;减少脂肪摄入,避免食用巧克力、咖啡等可降低幽门括约肌压力的食物。2.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等,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胆汁反流。
(二)药物治疗
1.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可增强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2.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刺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副作用,如使用抑酸药需监测肝肾功能。2.儿童: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少见,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喂养等,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3.孕妇:孕妇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时,非药物干预为主,如调整体位、控制饮食等,药物使用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