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是青壮年常见关节脱位类型,主要由间接暴力致病因,肩关节结构特点也易引发,分前脱位和后脱位,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及方肩畸形等特征,可经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含手法复位、固定与康复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肩关节脱位是指肱骨头从肩胛盂的正常位置脱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关节脱位类型,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群。
二、病因
1.间接暴力:为主要致病因素,常见于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外力经上肢传导至肩关节,导致肱骨头突破关节囊限制而发生脱位,生活方式中活动量较大的青壮年因此类外伤风险较高。
2.其他因素:肩关节本身结构特点(关节盂浅而小、肱骨头大)易导致脱位发生,部分情况下也可能因直接暴力等因素引发,但相对间接暴力较少见。
三、分类
1.前脱位:最为常见,又可细分为喙突下脱位、盂下脱位、锁骨下脱位等,多因上肢外展外旋位受伤所致。
2.后脱位:相对前脱位少见,常因上肢内收内旋位受伤引起。
四、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肩关节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活动受限,患者常以健手托住患侧前臂,头部向患侧倾斜。
2.特征性表现:患肩呈方肩畸形,肩胛盂处可触及空虚感,杜加征(Dugas征)阳性(即患侧肘部贴近胸壁时,手掌不能搭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
五、诊断
1.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肩部外形、触诊空虚感及杜加征等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常用方法,可明确脱位的类型及有无合并骨折等情况,必要时可进一步行CT等检查以更清晰评估肩关节结构。
六、治疗
1.复位:多采用手法复位,如足蹬法等,需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利用杠杆原理使肱骨头回到肩胛盂内。
2.固定:复位后一般需用三角巾等将患侧上肢固定于胸前,固定时间通常为3周左右,以利于损伤的关节囊等组织修复。
3.康复治疗:固定解除后逐步进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包括被动和主动活动,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力,减少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康复过程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肩关节脱位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较大外力有关,处理时需格外轻柔,避免过度牵拉等加重损伤,复位后固定时间可适当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缩短固定时间但需密切观察肩关节稳定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肩关节脱位后复位相对更需谨慎操作,固定期间需注意预防骨折等并发症,康复时需关注骨质量情况,适当调整康复锻炼强度和方式,以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并降低再脱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