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由志贺菌属感染引发经粪口传播,急性期起病急有发热腹痛腹泻等表现,慢性期超两月未愈反复不适,依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隔离休息等一般治疗、选敏感抗生素病原治疗、对症处理,预防从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着手,儿童要关注脱水及谨慎用药,老人防病情加重,孕妇用药需慎。
一、定义
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为特征。
二、病因
(一)病原体
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该菌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产生毒素,引发肠道炎症、溃疡等病理改变。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水或手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低下者更易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
起病较急,常出现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腹痛、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即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慢性期
急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可转为慢性,表现为反复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病情时轻时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四、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不洁饮食史或痢疾患者接触史等。
(二)临床表现
结合发热、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典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如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二)病原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等(具体药物需遵循循证医学选择,避免滥用)。
(三)对症治疗
针对发热可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对脱水者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六、预防
(一)饮食卫生
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确保食物清洗干净、煮熟煮透。
(二)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减少病从口入风险。
(三)公共卫生
在痢疾流行地区和季节,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及时处理粪便,防止水源污染。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痢疾时需密切关注脱水情况,因儿童体液调节能力较弱,应及时补充水分,必要时就医补液;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感染痢疾后易出现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注意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三)孕妇
孕妇感染痢疾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治疗,以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