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形态可呈球形半球形或带蒂状等按病理类型分腺瘤性炎性错构瘤性增生性息肉按外观分隆起型和扁平型病因有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便血腹痛腹泻等大息肉可致肠梗阻诊断主要靠结肠镜检查辅助有影像学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定期筛查有家族史人群需更密切监测儿童息肉多与炎症相关出现便血需及时就诊处理需谨慎。
一、定义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形态可呈球形、半球形或带蒂状等。
二、分类
(一)按病理类型分类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较为常见,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
2.炎性息肉: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相关的息肉,多为黏膜组织的炎性增生。
3.错构瘤性息肉:是组织发育异常形成的肿瘤样畸形,如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
4.增生性息肉:也叫化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二)按外观分类
可分为隆起型(息肉向肠腔突出)、扁平型(息肉呈平坦状生长)等。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部分肠息肉具有遗传倾向,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肠道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癌变风险极高。
(二)炎症刺激
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反复刺激肠黏膜,导致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三)生活方式因素
高脂、低纤维饮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肠道微环境,促使息肉形成。
四、临床表现
多数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疾病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腹痛、腹泻等症状,若息肉较大,可能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五、诊断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的病理性质。
(二)影像学检查
如钡剂灌肠造影等,可辅助发现肠道内的息肉,但准确性相对结肠镜检查稍差。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减退,肠息肉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处理。
(二)有家族史人群
若家族中有肠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应更密切监测肠道情况,可能需要比一般人群更频繁的结肠镜检查。
(三)儿童
儿童肠息肉多与炎症等因素相关,若出现便血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其息肉处理需谨慎,多以保守观察或微创处理为主,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