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类型有腺瘤性(含管状等且管状常见、绒毛状癌变风险高)、炎性(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错构瘤性(多与遗传相关常见于儿童)、增生性(多在直肠体积小癌变风险低),病因涉及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或有便血等,诊断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息肉多为错构瘤性需注意操作安全等,老年人需警惕恶变检查治疗更需综合考量,有家族史人群属高危需定期结肠镜筛查。
一、定义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形态多样,可为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等。
二、类型
1.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常见,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较高。
2.炎性息肉:由肠道炎症刺激引起,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状态下,肠黏膜反复炎症修复导致息肉形成。
3.错构瘤性息肉: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如幼年性息肉病中的息肉,常见于儿童。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多发生于直肠,一般体积较小,癌变风险低。
三、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导致大肠息肉高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由APC基因等遗传突变引起,患者青少年时期即可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癌变风险极高。
2.炎症刺激:长期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等,炎症反复刺激肠黏膜,可促使息肉形成。
3.生活方式: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大肠息肉发生风险,高脂饮食会影响肠道菌群及胆汁酸代谢,低纤维饮食使肠道蠕动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刺激肠黏膜。
四、临床表现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症状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多为便潜血阳性或便中带鲜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腹部不适,若息肉较大堵塞肠腔,可引起肠梗阻症状。
五、诊断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并可取组织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2.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造影,可间接显示肠道息肉情况,但准确性不如结肠镜。
六、治疗
1.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行圈套电切术、高频电凝切除术等内镜下切除,创伤小,恢复快。
2.外科手术:对于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恶变的息肉,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需行外科手术切除。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大肠息肉多为错构瘤性息肉,部分与遗传相关,需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若出现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儿童息肉多可在内镜下处理,但需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及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检查时应更细致,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3.有家族史人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息肉病患者的亲属,属于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