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等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的综合征,其病因包括机械性损伤、年龄相关退变、遗传因素和腰椎结构异常等。典型症状有神经根性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治疗上,80%~90%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如卧床休息、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持续神经功能障碍、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者。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和青少年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与康复管理方面,应调整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并进行核心肌群和柔韧性训练。该病需个体化治疗,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应遵医嘱治疗并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与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发的综合征。其核心病因包括:
1.机械性损伤:长期弯腰、久坐、重体力劳动等导致椎间盘压力异常,加速纤维环破裂。
2.年龄相关退变:30~5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椎间盘含水量下降、弹性减弱,更易发生突出。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胶原代谢异常基因,导致椎间盘结构脆弱。
4.腰椎结构异常: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先天性畸形增加椎间盘压力。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典型症状:
神经根性疼痛:下肢放射痛,咳嗽或打喷嚏时加重,L4~L5、L5~S1节段突出最常见。
感觉异常:受压神经支配区麻木、刺痛,L5神经根受压可致足背外侧感觉减退。
运动障碍:肌力下降,如踇趾背伸力减弱提示L5神经根损伤。
2.诊断标准:
影像学检查:MRI为首选,可清晰显示突出物位置、大小及神经压迫程度;CT对钙化突出物诊断更敏感。
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0°时诱发下肢放射痛),提示神经根受压。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1.非手术治疗(80%~90%患者可缓解):
卧床休息:急性期绝对卧床2~3周,减轻椎间盘压力。
物理治疗:牵引、中频电疗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吸收。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糖皮质激素短期减轻神经根水肿。
2.手术治疗适应证:
持续神经功能障碍:如马尾综合征(大小便失禁、鞍区麻木)。
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
手术方式:微创椎间孔镜摘除突出物,或开放融合术稳定脊柱。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激素变化导致韧带松弛,增加椎间盘压力,建议避免久坐、弯腰,使用孕妇专用腰托。
2.老年人:合并骨质疏松者手术风险增加,需术前评估骨密度,必要时抗骨质疏松治疗。
3.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椎间盘受力不均,易早期突出,需定期脊柱X线筛查。
五、预防与康复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坐姿:腰背部贴紧椅背,避免“葛优躺”。
控制体重:BMI每增加1单位,椎间盘压力增加3倍。
2.康复训练:
核心肌群训练:平板支撑、小燕飞增强腰背肌力量,减少椎间盘负荷。
柔韧性训练:瑜伽、游泳改善脊柱活动度,降低复发风险。
腰椎间盘突出症需个体化治疗,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应避免盲目按摩或过度活动,遵医嘱选择治疗方案,定期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