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致病,中老年人、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胃癌家族史人群更易患病。多数患者病情不严重,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控制,部分胃黏膜能逆转,但不及时治疗会增加胃癌风险,尤其是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中老年人用药要谨慎并定期胃镜检查,年轻人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要考虑治疗安全性,优先非药物治疗。应对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戒烟戒酒等,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要规范根除,患者还需定期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病情不同复查间隔有别。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萎缩,常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其病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遗传因素等。年龄上,中老年人更为多见,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萎缩性改变;性别方面,男性略多于女性;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长期精神紧张等都可能诱发该病;有胃癌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判断
1.一般情况
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并不严重。很多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如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药物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胃黏膜有可能部分逆转。例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戒烟戒酒等,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药物。
2.严重情况
若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逐渐进展。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加重、肠化生范围扩大,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更高。对于这类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监测。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用药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中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用药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建议中老年人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年轻人
年轻人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避免熬夜、规律饮食、减少精神压力等。如果有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
3.特殊人群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
儿童:儿童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发病。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腹部按摩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四、应对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所有患者都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要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2.治疗与监测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进行规范的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12年复查一次胃镜;对于伴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应缩短至半年到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