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需先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包括判断骨折类型与稳定性、紧急固定与制动、冷敷与抬高;接着进行影像学检查与诊断,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及关节面受累情况;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核心为手法复位后石膏或支具固定,手术常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期间配合药物治疗与疼痛管理;针对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最后要做好预防与长期管理,包括跌倒预防、骨质疏松筛查和功能恢复评估。
一、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1.1.判断骨折类型与稳定性
桡骨远端骨折多由跌倒时手掌撑地引发,需立即评估是否为开放性骨折(皮肤破损、骨端外露)或闭合性骨折(皮肤完整)。若出现手腕严重畸形、肿胀、活动受限或骨擦音,需初步固定肢体,避免二次损伤。
1.2.紧急固定与制动
使用硬纸板、木板或专用夹板沿前臂至手掌方向固定,夹板长度需超过肘关节和腕关节,固定时用绷带或布条松紧适度捆绑,避免压迫血管神经。固定后保持前臂中立位(手掌朝内),减少骨折端移位风险。
1.3.冷敷与抬高
闭合性骨折后24~48小时内,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可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肿胀。
二、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2.1.X线检查
标准正位和侧位X线片是诊断桡骨远端骨折的金标准,可明确骨折类型(如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移位方向及关节面受累情况。若X线显示不清或怀疑隐匿性骨折,需进一步行CT三维重建检查。
2.2.关节面评估
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超过2mm或成角畸形超过15°时,需考虑手术干预,以降低创伤性关节炎风险。
三、保守治疗与康复
3.1.保守治疗适应症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青枝骨折、嵌插骨折)可优先选择保守治疗。治疗核心为手法复位后石膏或支具固定。
3.2.手法复位与固定
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牵引、旋转等手法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复位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背伸20°~25°,尺偏10°~15°),固定时间4~6周。儿童患者因骨骺未闭合,需更谨慎操作以避免损伤生长板。
3.3.康复训练
固定期间需每日进行手指屈伸、握拳等主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腕关节屈伸、旋转及前臂旋前旋后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如超声波、低频电刺激)促进软组织修复。
四、手术治疗与术后管理
4.1.手术指征
不稳定性骨折(如粉碎性骨折、关节面塌陷超过2mm)、开放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或保守治疗失败者需手术。常用术式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使用钢板、螺钉或克氏针固定。
4.2.术后固定与康复
术后需用短臂石膏或支具固定2~4周,期间进行手指活动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增加腕关节负重训练,6~8周内避免提重物。
4.3.老年患者特殊管理
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术后需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双膦酸盐、维生素D),以降低再骨折风险。
五、药物治疗与疼痛管理
5.1.非甾体抗炎药
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和疼痛。
5.2.钙剂与维生素D
骨质疏松患者需补充钙剂(每日1000~1200mg)和维生素D(每日800~1000IU),促进骨愈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6.1.儿童患者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多见于骨骺未闭合阶段,需优先选择保守治疗以避免损伤生长板。若合并骨骺分离,需严格评估复位效果,必要时手术。
6.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控制血糖、血压。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预防跌倒。
6.3.孕妇患者
孕妇需避免X线检查,优先选择MRI或超声评估骨折。药物治疗需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止痛),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七、预防与长期管理
7.1.跌倒预防
老年患者需改善家居环境(如安装扶手、防滑垫),穿着防滑鞋,定期进行平衡训练。
7.2.骨质疏松筛查
女性绝经后及男性65岁以上需定期检测骨密度,T值≤-2.5时启动抗骨质疏松治疗。
7.3.功能恢复评估
术后3个月、6个月需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腕关节活动受限或疼痛,需进一步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