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桡骨小头撕脱性骨折需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按Mason分型选择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微小移位骨折,手术用于成人Ⅱ型、Ⅲ型等骨折,术后需功能锻炼,药物用于疼痛管理和促进愈合,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还需采取预防措施并长期随访。
一、诊断与评估
1.1.临床表现与体征:右桡骨小头撕脱性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如跌倒时手掌撑地)引发,典型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肿胀,局部压痛明显,肘关节屈伸或旋转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触及骨擦感。儿童因骨骺未闭合,需特别注意是否合并骨骺损伤。
1.2.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首选检查方法,正位片可显示桡骨小头骨折线及移位情况,侧位片有助于评估骨折块与桡骨颈的关系。对于隐匿性骨折或复杂病例,CT三维重建可更清晰显示骨折形态及关节面受累程度。MRI主要用于排除合并软组织损伤(如侧副韧带损伤)。
1.3.分级与治疗选择:根据Mason分型,Ⅰ型为无移位或微小移位骨折,Ⅱ型为移位>2mm的骨折,Ⅲ型为粉碎性骨折。治疗选择需结合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及功能需求:儿童Ⅰ型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成人Ⅰ型及儿童Ⅱ型骨折需根据稳定性决定,成人Ⅱ型及Ⅲ型骨折通常需手术干预。
二、保守治疗
2.1.适应症:适用于无移位或微小移位(<2mm)的骨折,尤其是儿童患者(因骨骺血供丰富,愈合能力强)。需满足肘关节稳定性良好、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条件。
2.2.具体措施:使用长臂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前臂中立位,固定时间4~6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每2周1次),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去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肘关节屈伸、旋转功能锻炼,避免暴力牵拉。
2.3.康复训练:固定期间可进行手指握拳、肩关节活动等非负重训练。去除固定后,采用渐进性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如超声波、蜡疗)促进软组织修复。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骨骺发育,避免过度负重。
三、手术治疗
3.1.手术指征:成人Ⅱ型骨折(移位>2mm)、Ⅲ型粉碎性骨折、合并肘关节不稳(如侧副韧带损伤)或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仅在骨折块明显移位影响关节面平整时考虑手术。
3.2.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常用方法,通过肘后外侧入路暴露骨折端,使用克氏针或微型钢板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可采用骨移植或人工骨填充促进愈合。术后需使用支具保护4~6周,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3.3.术后管理:术后24小时内开始手指活动,48小时后进行肩关节活动。1周后开始肘关节被动活动,2周后过渡到主动活动。定期复查X线片(术后1、3、6个月),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通常在骨折愈合后(6~12个月)取出。
四、药物治疗
4.1.疼痛管理: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可缓解急性期疼痛,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儿童患者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Reye综合征)。
4.2.促进愈合:钙剂(如碳酸钙)和维生素D(每日800~1000IU)可辅助骨代谢,但需监测血钙水平。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可考虑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但需评估胃肠道及肾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5.1.儿童患者:儿童骨骺未闭合,手术需避免损伤骨骺线。保守治疗时需严格掌握固定时间,避免过度固定导致关节僵硬。康复训练需在家长监督下进行,防止二次损伤。
5.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延长。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地舒单抗),同时预防深静脉血栓(如低分子肝素)。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负荷。
5.3.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期需避免X线检查,优先选择MRI。药物治疗需选择FDA分类B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哺乳期女性用药后需暂停哺乳4~6小时。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6.1.预防措施:运动前充分热身,增强上肢肌肉力量。从事高风险运动(如篮球、滑雪)时佩戴护肘。老年人需预防跌倒,改善家居环境(如安装扶手、防滑垫)。
6.2.长期随访:骨折愈合后需定期评估肘关节功能(如屈伸角度、旋转能力),每年1次X线片监测骨关节炎进展。对于合并骨关节炎的患者,可考虑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或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