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分简单和复杂两类,治疗需结合骨折类型、移位程度等情况综合制定目标;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等情况的患者,采用牵引固定等措施并注意预防并发症;手术治疗有明确指征,有多种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术后康复分阶段进行,并发症有相应处理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孕妇、多发伤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髋臼骨折的分类与治疗原则
髋臼骨折根据骨折形态及稳定性可分为简单骨折(如后壁骨折、前柱骨折)和复杂骨折(如双柱骨折、T型骨折、横行伴后壁骨折)。治疗原则需结合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关节面受累情况及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综合制定,核心目标是恢复髋臼解剖结构、重建关节稳定性、减少创伤性关节炎风险。
二、非手术治疗方法及适用条件
1.1保守治疗指征
适用于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移位<2mm)、关节面平整、稳定性良好的骨折,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凝血障碍)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1.2具体措施
采用骨盆带牵引或皮肤牵引固定,维持髋关节于轻度外展位,定期复查X线或CT监测骨折位置变化。牵引重量需根据患者体重调整(通常为体重的1/10~1/7),持续6~8周,期间需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3注意事项
保守治疗需严格卧床,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需配合物理治疗(如被动关节活动、低频电刺激)预防并发症。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风险高,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双膦酸盐类药物)。
三、手术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2.1手术指征
移位>2mm、关节面塌陷>2mm、髋臼后壁骨折块>40%、合并髋关节脱位或股骨头损伤、不稳定骨折(如双柱骨折)需手术治疗。
2.2手术入路选择
2.2.1Kocher-Langenbeck入路
适用于后壁、后柱骨折,经臀大肌间隙显露,可直视下复位固定后壁骨折块,减少坐骨神经损伤风险。
2.2.2髂腹股沟入路
适用于前柱、前壁及双柱骨折,通过分离腹股沟韧带显露骨盆环,对血管神经损伤风险低,但学习曲线较陡。
2.2.3延长髂股入路
适用于复杂髋臼骨折(如T型骨折、横行伴后壁骨折),结合前、后入路优势,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需严格评估患者耐受性。
2.3内固定方式
2.3.1钢板螺钉系统
适用于大多数髋臼骨折,根据骨折部位选择重建钢板或锁定钢板,螺钉需避开关节面及重要血管神经。
2.3.2空心螺钉
适用于单纯后壁骨折或小骨折块,通过导针精准置入,减少软组织剥离。
2.3.3结合使用
复杂骨折常需联合钢板与螺钉固定,如前柱钢板联合后壁空心螺钉,以增强稳定性。
四、术后康复与并发症管理
3.1康复阶段划分
3.1.1急性期(0~2周)
以疼痛控制、预防深静脉血栓为主,采用冰敷、弹力绷带加压,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3.1.2恢复期(2~6周)
逐步增加主动关节活动(如髋关节屈伸、外展),结合低强度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训练),避免过早负重。
3.1.3功能重建期(6周后)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部分负重训练(如助行器辅助行走),逐步过渡至全负重,配合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预防跌倒。
3.2并发症处理
3.2.1创伤性关节炎
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若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可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行关节置换。
3.2.2异位骨化
高发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可予吲哚美辛(25mg,每日3次,持续2周)预防,若已形成需手术切除。
3.2.3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多见于后壁骨折,术后需监测足背伸功能,若3个月未恢复需行神经探查。
五、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4.1老年患者
因骨质疏松、合并症多,手术风险高,需优先评估心肺功能及麻醉耐受性。若选择保守治疗,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如地舒单抗)及防跌倒教育。
4.2儿童患者
骨骺未闭合,手术需避免损伤骺板,优先选择可吸收螺钉或弹性固定。保守治疗需严格制动,防止骨骺早闭导致肢体不等长。
4.3孕妇患者
妊娠中期(14~28周)可考虑手术,但需避免X线检查,改用MRI评估骨折。术后需加强产科监护,预防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
4.4多发伤患者
若合并颅脑损伤、胸腹部损伤,需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髋臼骨折可延期手术(通常不超过2周),期间采用骨盆兜外固定稳定骨盆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