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等,本质是妊娠物有脱离趋势但未完全排出。其原因包括胚胎因素(如染色体异常,随孕妇年龄增大风险升高)、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子宫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孕激素、hCG测定)。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休息、心理疏导)和医疗干预(黄体支持等)。预后方面部分可继续妊娠,部分发展为难免流产,胚胎染色体正常及年轻孕妇预后相对好,需定期随访监测胚胎发育和激素水平。
一、先兆流产的定义与表现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其本质是妊娠物有脱离宫腔的趋势,但尚未完全排出。
二、可能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先兆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不同年龄的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孕妇年龄增大,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升高。例如,2529岁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率约为10%,3539岁则升至35%左右。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时,细菌毒素或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胚胎发育导致先兆流产;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可导致胎盘供血不足,引发先兆流产。
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女性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足,无法维持子宫内膜蜕膜化,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从而引起先兆流产。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增加先兆流产风险。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可破坏胎盘血管,影响胎盘血供,导致先兆流产。
子宫异常: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空间;子宫肌瘤可影响子宫的形态和宫腔内环境,增加先兆流产几率。
生活方式:过量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增加先兆流产发生风险。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母体激素分泌,导致先兆流产。
病史因素:有多次流产史、生殖系统手术史等病史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三、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了解宫颈是否扩张,羊膜囊是否膨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是否相符等情况。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胚胎或胎儿的发育情况,如胎芽、胎心搏动等。若超声显示孕囊形态不规则、胎心搏动消失等,提示预后不良。不同孕周的超声表现不同,早期妊娠时可观察孕囊与子宫壁的关系等。
实验室检查
孕激素测定:测定血清孕酮水平,若孕酮水平较低,提示先兆流产风险增加。一般来说,孕酮值低于一定水平(如孕早期孕酮<15ng/ml)时,先兆流产可能性较大,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动态监测hCG的变化,若hCG持续低水平或增长缓慢,提示胚胎发育可能异常,增加先兆流产发生的可能性。
四、处理措施
一般处理
休息:孕妇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但也无需绝对卧床。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休息的程度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一般建议采取舒适的体位休息。例如,年轻孕妇身体状况较好时,可进行轻度的床上活动;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需要相对更严格的休息。
心理疏导:孕妇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家人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孕妇缓解不良情绪。心理状态良好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的稳定,对先兆流产的预后有积极影响。不同年龄的孕妇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对于年轻孕妇可通过沟通交流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年龄较大且有多次不良妊娠史的孕妇,需要更耐心和专业的心理疏导。
医疗干预
黄体支持:对于黄体功能不全导致的先兆流产,可给予孕激素制剂进行黄体支持。
其他药物:根据具体病情,可能会使用一些其他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经过科学验证的药物。
五、预后与随访
预后情况:经过适当处理后,部分先兆流产的孕妇可继续妊娠,胚胎发育正常;但也有部分孕妇会发展为难免流产。一般来说,胚胎染色体正常的先兆流产孕妇预后相对较好,而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孕妇预后较差。不同年龄孕妇的预后也有差异,年轻孕妇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相对较低,预后相对更乐观;年龄较大的孕妇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高,预后相对更谨慎。
随访:在处理先兆流产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胚胎发育情况,通过hCG等实验室检查了解激素水平变化。随访频率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处理后的12周进行首次随访,之后根据情况调整随访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