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需个体化,核心要点包括:现场急救需评估患者状态、处理伤口并正确转运;入院后行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类型;无关节面明显移位等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期间需功能康复并预防并发症;关节面移位较大等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根据情况选择术式并做好术后处理与康复;老年、糖尿病、儿童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预防伤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足跟部疼痛等并发症;康复分阶段进行并使用支具或矫形鞋垫,术后定期复查及功能评估,存在功能障碍及时处理。早期准确评估、合理治疗及规范康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一、双侧跟骨粉碎性骨折的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1.现场急救与转运原则
双侧跟骨粉碎性骨折常因高处坠落或交通意外导致,现场需立即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呼吸循环功能及骨折部位出血情况。若存在开放性伤口,需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加压包扎,避免直接接触骨断端。转运过程中需使用硬质担架,保持足部中立位,避免因不当搬运导致二次损伤。
2.影像学检查与骨折分型
入院后需立即行双足CT三维重建及X线正侧位片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如Sander分型)及关节面移位程度。CT检查可精确显示骨折块数量、关节面塌陷深度及跟骨宽度变化,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案
1.保守治疗指征
对于无关节面明显移位(移位<2mm)、跟骨宽度增加<5mm且Bhler角>15°的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需采用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足部于中立位,固定时间6~8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折愈合情况。
2.功能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非手术治疗期间需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拆除固定后需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初期使用拐杖辅助行走,逐步恢复至正常步态。需警惕长期固定导致的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定期进行物理治疗改善关节活动度。
三、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术式选择
1.手术指征
对于关节面移位>2mm、跟骨宽度增加>5mm、Bhler角<15°或存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为恢复跟骨解剖形态、重建关节面平整性及维持足部力学结构。
2.常用手术方式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关节面塌陷明显或骨折块较大的患者,需使用跟骨解剖板及螺钉进行固定。
(2)微创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关节面移位较轻的患者,通过小切口使用骨圆针或螺钉进行复位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3.术后处理与康复
术后需使用短腿石膏托固定4~6周,期间进行足趾主动活动训练。拆除固定后需进行足部功能锻炼,包括踝关节屈伸训练、足底肌力训练及平衡训练。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内固定物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及基础疾病,手术风险较高。需术前评估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必要时行骨密度检查。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避免术后感染及伤口愈合延迟。术前需评估足部神经血管功能,术后需定期换药并观察伤口情况。若存在足部溃疡风险,需行减压鞋垫或定制支具保护。
3.儿童患者
儿童跟骨骨折需警惕骨骺损伤,术前需行MRI检查明确骨骺情况。手术需尽量减少对骨骺的干扰,避免影响生长发育。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骺发育情况。
五、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伤口感染
开放性骨折或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并发症,需严格无菌操作及术后抗生素预防。若出现伤口红肿、渗液或发热,需及时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2.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面复位不良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需术中精确复位并固定。术后需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若出现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可行关节腔注射或关节镜清理术。
3.足跟部疼痛
术后足跟部疼痛可能与内固定物刺激、瘢痕形成或跟腱挛缩有关。需行物理治疗缓解症状,必要时可取出内固定物或行跟腱延长术。
六、康复与随访
1.康复计划
术后康复需分阶段进行,早期以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为主,中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后期进行负重及平衡训练。需使用定制支具或矫形鞋垫改善步态。
2.随访管理
术后需定期复查X线,监测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物位置。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需进行功能评估,包括足部活动度、肌力及步态分析。若存在功能障碍,需及时行康复治疗或二次手术。
双侧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及全身状况个体化制定方案。早期准确评估、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及术后规范康复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