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病毒性、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肝硬化、结缔组织病等;脾大的危害有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如压迫胃肠道致消化不良、压迫胆道致黄疸等)、引起血细胞减少(如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减少相关危害)、增加脾破裂风险(肿大脾脏易受外力撞击破裂出血)
一、脾大的原因
1.感染性因素
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可导致脾脏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进而引起脾大。在儿童群体中,若感染EB病毒,较易出现脾大情况,且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后免疫反应可能更强烈,更易促使脾大发生;成年人感染后也可能出现脾大,但相对儿童可能症状表现和病程有所不同。
寄生虫感染:比如疟疾,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寄生繁殖,破坏红细胞,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引发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导致脾大。疟疾病史较长者,脾大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且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疟疾后,机体的免疫应答差异可能影响脾大的程度,一般来说,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成年人可能脾大更明显。
2.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同时可浸润脾脏等组织器官,导致脾大。不同类型的白血病,脾大的发生率和程度有所差异,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脾大较为常见。白血病患者的年龄不同,病情进展和脾大的表现也可能不同,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起病较急,脾大相关症状出现相对较迅速。
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都可能出现脾大,是由于肿瘤细胞侵犯脾脏所致。淋巴瘤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和脾大的特点可能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患淋巴瘤时,脾大可能伴随其他全身症状相对较多。
3.肝硬化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等,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是导致脾大的重要原因。门静脉压力升高,使脾脏血液回流受阻,脾脏淤血,长期淤血可导致脾脏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引起脾大。有长期乙肝病史的患者,若病情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较易出现脾大,且随着肝硬化病情的进展,脾大可能逐渐加重,不同年龄的肝硬化患者,脾大的程度和对机体的影响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4.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包括脾脏,导致脾大。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患者相对男性更多见,不同年龄的患者,病情活动度不同,脾大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病情活动期时,脾大可能更明显。
二、脾大的危害
1.压迫周围组织器官
压迫胃肠道:脾大可能压迫胃和肠道,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长期食欲减退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可能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等状况。例如,脾大压迫胃时,患者可能进食少量食物就感到饱腹感,进而导致摄入营养不足。
压迫胆道:脾脏肿大可能压迫胆道,影响胆汁的排出,导致胆道梗阻相关表现,如黄疸等。黄疸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黄疸带来的影响不同,儿童可能影响肝脏等器官的正常发育,老年人可能加重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2.引起血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脾大时,脾脏对血小板的滞留和破坏增加,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会使患者出血倾向增加,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儿童血小板减少时,由于活动较为活泼,可能更容易发生外伤后出血不止的情况;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时,轻微外伤也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出血,且止血相对困难。
白细胞减少:脾大可导致白细胞在脾脏内淤积和破坏增多,使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减少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风险不同,儿童白细胞减少时,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多种感染性疾病;老年人白细胞减少时,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且感染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红细胞减少:脾大可能破坏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贫血。贫血会使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儿童贫血时,会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老年人贫血时,可能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
3.增加脾破裂风险
肿大的脾脏质地相对较脆,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时,较容易发生破裂出血。例如,腹部受到碰撞、剧烈咳嗽等情况下,都可能导致脾破裂。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相对较无节制,发生腹部外伤导致脾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如果本身有脾大情况,在日常活动中也需要更加注意避免腹部受伤,因为一旦脾破裂,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