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遵循“诱导缓解-维持缓解”原则,核心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促进黏膜愈合、预防复发及并发症并兼顾生活质量与用药安全,治疗策略依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个体化因素动态调整;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非药物治疗措施有饮食管理、心理干预、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女性、老年患者、儿童患者治疗需注意相应事项;所有患者需长期随访与监测。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与核心目标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治疗需遵循“诱导缓解-维持缓解”的核心原则,目标为控制肠道炎症、缓解症状、促进黏膜愈合、预防复发及并发症,同时需兼顾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用药安全性。治疗策略需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病变范围(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广泛型)及个体化因素(年龄、合并症、生育需求等)动态调整。
二、药物治疗方案
1.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
适用于轻中度活动期及维持缓解期患者,通过局部或全身作用抑制肠道炎症。轻中度直肠型患者首选栓剂或灌肠剂(如美沙拉嗪栓),左半结肠型或广泛型需口服5-ASA(如柳氮磺吡啶、奥沙拉嗪)。研究显示,5-ASA可降低中度患者1年复发率约40%(《Gastroenterology》2018)。需注意磺胺过敏者禁用柳氮磺吡啶,且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
2.糖皮质激素
用于中重度活动期诱导缓解,口服泼尼松(40~60mg/d)或静脉甲泼尼龙(40~60mg/d),症状控制后逐步减量。研究显示,激素可使70%~80%中重度患者2周内症状缓解(《InflammBowelDis》2020)。但长期使用(>3个月)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异常等副作用,故仅限短期使用,不可用于维持治疗。
3.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的中重度患者,常用硫唑嘌呤(1.5~2.5mg/kg/d)或6-巯基嘌呤(0.75~1.5mg/kg/d)。研究显示,硫唑嘌呤可使60%激素依赖患者维持缓解(《NEnglJMed》2010)。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因可能引发骨髓抑制、肝毒性等副作用。
4.生物制剂
用于中重度或传统治疗无效患者,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抗整合素制剂(如维多珠单抗)及白细胞介素(IL)抑制剂(如乌司奴单抗)。研究显示,英夫利昔单抗可使80%中重度患者8周内黏膜愈合(《Lancet》2019)。使用前需筛查结核、乙肝等感染,治疗期间需监测输液反应及感染风险。
5.小分子药物
新型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适用于对生物制剂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通过阻断炎症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研究显示,托法替布可使50%难治性患者16周内临床缓解(《NEnglJMed》2021)。需注意增加感染、血脂异常等风险,老年患者慎用。
三、非药物治疗措施
1.饮食管理
轻中度患者可尝试低渣饮食(减少粗纤维摄入),避免辛辣、油腻、乳制品等刺激性食物;重度或营养不良者需营养支持,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如要素饮食),必要时联合肠外营养。研究显示,肠内营养可使30%患者诱导缓解(《JCrohnsColitis》2017)。
2.心理干预
慢性病程易引发焦虑、抑郁,需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等心理干预改善情绪状态。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降低20%患者复发率(《Gut》2019)。
3.手术治疗
适用于大出血、穿孔、癌变或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或全结肠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术后需关注储袋炎、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四、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
生物制剂(如抗TNF制剂)可能增加胎儿感染风险,妊娠期需权衡利弊。研究显示,妊娠中晚期使用抗TNF制剂者,新生儿感染率无显著增加(《Gastroenterology》2020),但建议分娩前停用(英夫利昔单抗最后一次用药距分娩≥10周)。
2.老年患者
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避免使用可能加重代谢紊乱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优先选择5-ASA或生物制剂,同时监测骨密度、血糖等指标。
3.儿童患者
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可用于6岁以上难治性患儿,但需严格评估感染风险。研究显示,儿童使用抗TNF制剂者,严重感染发生率约3%(《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18)。
五、长期随访与监测
所有患者需每6~12个月进行肠镜复查,评估黏膜愈合情况;每3个月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及粪钙卫蛋白(FC),早期发现复发或药物副作用。研究显示,FC水平>250μg/g者,1年内复发风险增加3倍(《ClinGastroenterolHepatol》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