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区别为定义和发病部位、发病原因、并发症。
1.定义和发病部位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通常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十二指肠黏膜的消化作用超过了黏膜的防御和修复能力所导致。十二指肠黏膜相对薄弱,在胃酸等因素刺激下易受损形成溃疡。
胃溃疡则发生在胃黏膜层,胃黏膜本身具有一定的保护机制,但当这种保护机制被破坏,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胃酸的侵蚀作用就会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形成溃疡。
2.发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可定植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产生尿素酶等物质,破坏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酸对黏膜的侵蚀作用增强。胃酸分泌过多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基础胃酸分泌和最大胃酸分泌往往高于正常人。而胃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量可正常或稍低,其发病主要与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有关。
3.并发症
两者都可能并发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更为常见。出血是由于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所致,患者可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溃疡穿透胃或十二指肠壁可导致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穿孔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如板状。胃溃疡有一定的癌变几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而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发生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