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与肠胃炎的区别为定义和发病部位、病因、症状。
1.定义和发病部位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发病部位局限于结肠,结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储存和排泄粪便。
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病变部位包括胃和肠道,涵盖范围较广,涉及整个胃肠道系统。
2.病因
结肠炎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突变会增加患结肠炎的风险;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结肠组织也可引发;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诱因;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饮食习惯等也可能促使其发生。
肠胃炎多由微生物感染引起,常见的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如误食有毒化学物质、过量服用某些药物等;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生冷、刺激性食物或不洁食物也容易引发肠胃炎。
3.症状
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可为黏液便、脓血便,这是由于结肠黏膜受损,分泌黏液和出现出血所致;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有强烈的便意但排便不尽。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长期患病还可能导致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
肠胃炎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这是胃部受到刺激后的反应;腹泻程度不一,可为稀水样便;腹痛部位多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