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症状一般包括腹泻频繁、腹痛明显、可能伴随呕吐等。
1.腹泻频繁
急性肠炎最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黏液或少量脓血。
2.腹痛明显
患者常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或隐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排便后疼痛可能暂时缓解,这与肠道痉挛有关。
3.可能伴随呕吐
胃肠道受到刺激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呕吐胆汁,导致体液丢失。
急性肠炎治疗方法包括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止泻与解痉、调整饮食、益生菌辅助等,其中用药治疗时,要遵医嘱服用。
1.补液治疗
急性肠炎常因频繁呕吐、腹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轻症可通过口服补液盐(含钠、钾、葡萄糖等)维持体液平衡;重症或无法进食者需静脉输液,快速纠正脱水,防止休克。
2.抗感染治疗
若为细菌性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头孢类),疗程一般3-5天;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以对症支持为主,无需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引发肠道菌群失调。
3.止泻与解痉
腹泻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通过吸附肠道毒素、增强黏膜屏障减轻症状;腹痛明显时可用解痉药(如颠茄片、山莨菪碱),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但需避免掩盖病情。
4.调整饮食
急性期应禁食4-6小时,随后逐步过渡至清淡流食(如米汤、稀粥),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恢复期可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低脂食物(如软面条、蒸蛋),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5.益生菌辅助
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繁殖,缩短腹泻病程。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降低疗效。
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严重脱水(如口干、少尿、皮肤弹性差)、意识模糊或症状加重超过48小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感染性休克、肠穿孔等并发症,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