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和结肠炎展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部位、病因、症状。
1.定义与发病部位
直肠炎是指发生在直肠部位的炎症。直肠是消化系统的末端部分,位于盆腔内,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其发病主要局限于直肠黏膜层,严重时可累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
结肠炎是结肠部位发生的炎症。结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围绕在小肠周围。炎症可累及结肠的某一段或全结肠,范围相对较广。
2.病因
直肠炎病因较为多样,感染因素方面,细菌(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直肠炎;性传播感染在男同性恋者中是常见原因。此外,长期局部刺激,如频繁的灌肠、使用刺激性药物、放射性治疗(盆腔放疗后)等也可能导致直肠炎。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参与发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发生直肠炎的风险增加。
结肠炎感染同样是重要病因,常见的有细菌(如沙门菌、志贺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感染。遗传因素在某些类型的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破坏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引发炎症。另外,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高糖高脂饮食)等因素也可能诱发结肠炎。
3.症状
直肠炎患者常出现直肠部位的坠胀感、疼痛,这种疼痛一般为隐痛或胀痛,在排便时可能会加重。便血也是常见症状,多为鲜红色血液,可附着在粪便表面或便后滴出。患者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感,即有强烈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少,且排便后仍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黏液便,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腹痛程度和性质不一,可为隐痛、绞痛或钝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部分患者在进食后疼痛加重,排便后缓解。腹泻次数较多,粪便性状改变明显,可为糊状便、水样便,严重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