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和急性肠胃炎的区别为定义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和病因
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等,也可能诱发该病。年龄较大者,胃肠功能本身有所衰退,更易受这些因素影响。有胃肠病史的人群,复发慢性肠胃炎的风险也较高。
急性肠胃炎主要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有大肠杆菌、诺如病毒等。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暴饮暴食、食用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等也可引发。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是急性肠胃炎的高发人群。
2.临床表现
慢性肠胃炎起病缓慢,症状相对较轻且持续时间长。主要症状包括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多为隐痛或胀痛,腹泻次数一般较少,大便可呈糊状或不成形。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女性在生理期时,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慢性肠胃炎的症状。
急性肠胃炎起病急骤,症状较为严重。通常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腹痛、腹泻,腹泻次数较多,大便多为水样便,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急性肠胃炎时,由于身体耐受性差,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3.诊断方法
慢性肠胃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胃镜和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胃镜和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黏膜的病变情况,病理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对于有胃肠病史或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年龄较大者在进行检查时,需充分评估身体状况,确保检查安全。
急性肠胃炎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急性起病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结合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等炎症指标的变化,粪便常规可查找病原体。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