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主要由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导致。环境因素包括高温环境使人体散热超能力、高湿度影响汗液蒸发致热量蓄积;个体因素涉及年龄(儿童体温调节不完善、老年人调节功能衰退)、健康状况(患基础疾病者代谢和调节功能受影响)、生活方式(长时间高温环境工作活动缺休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饮酒等降低耐热能力)。
2.1环境因素
高温环境: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如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环境温度超过人体散热的能力,人体就容易发生中暑。例如,在气温达到35℃以上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会降低,热量容易在体内蓄积。
高湿度环境:高湿度会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汗液无法及时蒸发带走热量,就会导致热量在体内积聚,增加中暑的风险。比如在闷热且湿度大的桑拿天,人体散热困难,更易发生中暑。
2.2个体因素
年龄: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衰退,这两类人群相对更容易中暑。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自身散热能力较弱;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热的耐受能力降低。
健康状况: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其身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中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可能不佳,影响散热;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出汗异常;肥胖者皮下脂肪厚,更不利于散热。
生活方式: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且缺乏足够休息的人,如户外劳动者、运动员等,发生中暑的几率较高。此外,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饮酒等情况会降低人体的耐热能力,增加中暑风险。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会使身体的应激和调节能力下降,饮酒后血管扩张,散热增加的同时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