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由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共同引发,环境因素有高温环境直接作用及通风不良加剧热蓄积,个体因素包括自身健康状况如基础疾病者、老人儿童散热能力弱易中暑,还有生活方式上长时间高温劳作运动未补水致水电解质失衡及部分药物影响易引发中暑。
一、环境因素导致中暑
1.高温环境直接作用:当环境气温持续处于32℃及以上,且相对湿度≥60%时,人体通过辐射、对流及传导散热的效率显著降低,热量易在体内蓄积。例如,长时间处于烈日下暴晒的户外工作场景,人体无法有效散发因代谢产生的热量,易引发中暑。
2.通风不良加剧热蓄积:在密闭、不通风的空间内,如高温车间、拥挤的公共场所等,空气流通差,汗液难以蒸发散热,进一步促使体温升高,增加中暑风险。
二、个体因素引发中暑
1.自身健康状况影响:
患有基础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心血管功能受限,影响血液循环对热量的运输与散发;肥胖人群因体脂厚,隔热性强,散热效率低;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机制,均易发生中暑。
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汗腺萎缩,散热能力下降;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二者均为中暑高危人群。
2.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劳作或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增加,而未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影响汗腺正常分泌散热,引发中暑。例如,高温天气下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却未规律饮水,易因脱水、电解质紊乱诱发中暑。
某些药物作用:部分药物如抗胆碱能药、利尿剂等可影响汗腺分泌或干扰体温调节过程,增加中暑发生几率。
综上,中暑是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温高湿环境、自身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及药物影响等均是引发中暑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