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衰竭因高温下大量出汗致体液及电解质丢失过多致血容量不足,症状有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等功能障碍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重度有高热意识障碍等,发病机制是体温调节失衡致体温过高及多器官损害;儿童体温调节不完善高温易发生需清凉环境补水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弱需留意状况补水等,有基础疾病人群高温要防护补水等。
一、定义差异
热衰竭是因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致体液及电解质丢失过多,机体血容量不足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导致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按病情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二、症状表现区别
热衰竭:患者主要有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可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直立性低血压等。
中暑:除有热衰竭部分表现外,重度中暑时会出现高热(核心体温≥40℃)、意识障碍(如昏迷等)、抽搐等严重症状。
三、发病机制不同
热衰竭主要是循环血容量不足;中暑是体温调节失衡致使体温过高并造成多器官功能损害。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热衰竭或中暑,需提供清凉环境,及时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活动。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弱,高温天气要留意其状况,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及时补充水分,预防热衰竭和中暑发生。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热衰竭可能加重心脏负担,中暑时体温过高及身体应激反应可能影响基础疾病控制,这类人群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护,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及时补充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