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鹅口疮通常会痛,其疼痛表现为口腔有白色斑膜刺激致吃奶等活动时哭闹,新生儿拒奶,婴儿及幼儿用哭闹烦躁表达,可通过清洁口腔、就医用抗真菌药等措施预防减轻,鹅口疮治愈后疼痛可缓解。
疼痛的表现及原因
局部表现:宝宝的口腔黏膜上会出现白色斑膜,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由于白色斑膜覆盖在黏膜表面,会刺激口腔黏膜,导致宝宝在吃奶、进食等口腔活动时感到疼痛。例如,宝宝在吸吮乳头或奶嘴时,会因为口腔内的疼痛而出现哭闹不安的情况。
原因分析:白色念珠菌在口腔内繁殖生长,破坏了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从而让宝宝感觉到疼痛。
不同年龄宝宝的疼痛表现差异及应对
新生儿期: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表达疼痛,但可能会出现拒奶的情况。因为吃奶时口腔内的疼痛会让新生儿抗拒吸吮动作。这时候家长要仔细观察宝宝的口腔情况,若发现有白色斑膜,要及时就医。
婴儿期及幼儿期:较大的宝宝可能会用哭闹、烦躁等表现来表达疼痛。当宝宝因为鹅口疮疼痛而哭闹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口腔的清洁卫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药物来缓解症状。同时,要避免给宝宝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疼痛。
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措施
口腔清洁:在喂奶后,可以给宝宝喂少量温开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宝宝,可以在家长帮助下用干净的纱布蘸取温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减少白色念珠菌的滋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鹅口疮引起的疼痛。
就医处理:如果宝宝鹅口疮较为严重,出现明显的疼痛影响进食等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抗真菌的药物来治疗鹅口疮,随着鹅口疮的逐渐治愈,宝宝的疼痛也会相应缓解。
总之,宝宝长鹅口疮通常会感到疼痛,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口腔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帮助宝宝减轻疼痛,促进口腔健康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