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伴有发热多发生于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度环境或高强度体力活动场景,热射病有高热、皮肤灼热干燥(部分出汗)、意识障碍等表现,热衰竭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表现,热痉挛有四肢肌肉痉挛疼痛等表现,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更易中暑且病情变化快需密切关注,老年人多伴基础病体温调节减退中暑易致脏器损害要尽早脱离高温环境缓降,基础疾病患者中暑易加重病情需谨慎处理及时就医并优先非药物降温,需与感染性发热等鉴别,出现持续高热等严重表现要立即送医且优先非药物物理降温。
一、环境因素评估
中暑伴有发热多发生于长时间处于高温(气温≥35℃)、高湿度环境或高强度体力活动场景,如夏季户外劳作、长时间暴晒等,此为判断的重要前提。
二、症状表现判断
(一)发热表现
体温通常升高,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可迅速攀升至40℃及以上,热衰竭、热痉挛患者体温多超过38℃。
(二)典型症状
1.热射病:除高热外,伴皮肤灼热干燥(部分患者可出汗)、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抽搐等表现。
2.热衰竭: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表现,可伴发热。
3.热痉挛:出现四肢肌肉痉挛、疼痛,可伴轻度发热。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温环境下更易中暑伴有发热且病情变化快,需密切关注精神状态、体温,异常时及时采取降温等措施。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基础疾病,体温调节功能减退,中暑伴有发热时易致脏器功能损害,应尽早脱离高温环境,缓慢实施降温。
(三)基础疾病患者
患有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中暑伴有发热易加重基础病情,需谨慎处理,及时就医并控制体温,优先采用非药物手段降温。
四、鉴别与就医提示
需与感染性发热等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障碍加重、抽搐等严重表现,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非药物干预包括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等物理降温方式,优先采用非药物手段降低体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