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人中暑首先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并解开衣物以促进散热,然后进行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大血管丰富部位、敷冰袋等)或环境降温(移至空调房),意识清醒能吞咽的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少量多次补充水分电解质,密切观察病情,出现严重症状立即送医,儿童降温要轻柔且频繁监测体温,老年人降温不宜过快防心脑血管意外,孕妇尽快移凉爽处缓慢降温并关注胎儿状况。
一、迅速脱离高温环境
当发现有人中暑时,首先应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良好、阴凉的环境中,如室内阴凉处或树荫下,使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解开患者的衣物,增加散热面积,促进身体热量散发。
二、实施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可使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也可将冰袋或冷毛巾敷于上述部位;对于清醒且能配合的患者,还可让其浸泡在15℃左右的凉水中,但需密切监测体温,避免体温过低。
2.环境降温:若条件允许,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保持室温在22~26℃,进一步帮助降低体温。
三、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且能吞咽,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如淡盐水等,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胃肠道不适。
四、病情观察与紧急就医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等情况,若患者出现昏迷、抽搐、高热不退(体温超过40℃)、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中暑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降温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使用过冷的物品刺激,且需更频繁监测体温变化,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中暑后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降温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因体温骤降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要注意观察其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
孕妇:孕妇中暑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高温对胎儿的影响,尽快转移至凉爽环境后,缓慢进行降温处理,避免因过度降温导致子宫收缩等问题,且需密切关注胎儿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