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因迷走神经介导反射致内脏与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引发脑部暂时性低灌注的现象,发病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遇情绪紧张等诱因致迷走神经兴奋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脑供血不足,前驱有头晕等表现后突发意识丧失可自行恢复,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倾斜试验,治疗分非药物发作时平卧抬下肢避诱因和药物治疗,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避诱因,儿童要关注情绪管理家长正确处置,老年人需注意环境安全减少独处发作时正确调整体位。
一、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因各种刺激经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引发内脏与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致使脑部暂时性低灌注而出现的晕厥现象。
二、发病机制
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当遭遇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因时,迷走神经兴奋,促使心脏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进而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脑部供血不足引发晕厥。
三、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晕厥前常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视物模糊等表现。
典型过程:随后突发意识丧失,持续时间多为数秒至数分钟,可自行恢复,恢复后可能有疲乏、嗜睡等表现。
四、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晕厥发作的诱因、前驱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
体格检查:常规体格检查多无特异性异常,但需排除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倾斜试验是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模拟特定体位诱发晕厥样表现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
非药物干预:发作时立即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促进脑部血液灌注;避免诱因,如减少情绪紧张、避免长时间站立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等,需在医生评估下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六、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过热环境;避免快速站立等可能诱发发作的动作。
识别并避免诱因:如明确因疼痛、情绪紧张等诱发,需针对性规避相关因素。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关注其日常情绪管理,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家长应了解发作表现,发作时正确处置,防止跌倒受伤。
老年人: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发作时更易跌倒导致外伤,需格外注意环境安全,减少独处,发作时及时采取正确体位调整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