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有口腔黏膜表现和全身症状,口腔黏膜可见不易擦掉的白色斑膜及周围黏膜轻度充血,全身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拒食等表现,少数严重者有低热,新生儿和婴幼儿易患,需注意口腔清洁,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白色斑膜:最典型的症状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斑膜,类似奶块,但与奶块不同的是,鹅口疮的白色斑膜不易用棉签或湿纱布擦掉。如果强行擦拭,可能会导致局部黏膜潮红、粗糙,甚至有出血现象。这种白色斑膜可以出现在口腔的多个部位,如颊黏膜、舌、牙龈、上颚等部位。例如,婴儿的颊黏膜上可能会看到散在的白色小点,逐渐融合成片状的白色斑膜。
黏膜充血:在白色斑膜周围,有时可以观察到黏膜有轻度的充血表现。这是因为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炎症会导致局部黏膜的血管扩张,从而出现轻度的充血情况。对于年龄稍大一些能配合观察的儿童,可能会描述口腔局部有轻微的疼痛感,但由于小儿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更多的是表现出吃奶时哭闹等异常情况。
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如果鹅口疮病情较轻,患儿的全身症状可能不明显,精神状态、食欲等通常不受太大影响。但如果病情较重,白色斑膜蔓延较广,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进食。因为口腔内疼痛不适,患儿会出现拒食、烦躁不安等表现。对于婴儿来说,拒食可能会导致奶量摄入减少,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体温变化:少数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出现低热的情况,但一般体温不会超过38.5℃。这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会引发轻度的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略有升高。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相鉴别,比如要观察患儿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咳嗽、流涕等,如果仅有低热且与鹅口疮的严重程度相关,多考虑与鹅口疮的局部感染有关。
小儿鹅口疮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新生儿,由于其口腔黏膜娇嫩,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次喂奶前后要注意母亲乳头的清洁;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如果发现小儿口腔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