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脑血流突然减少致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供血不足引发的短暂性自限性意识丧失状态,发生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失衡使脑灌注降低,常见类型有因诱因触发的血管迷走性、体位改变致血压骤降的直立性低血压性、心脏疾病致泵血障碍的心源性,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伴相关症状,诱因多样,特殊人群如儿童需排查先天因素、老年人需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期女性需关注血压等情况。
一、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脑灌注稳定,当各种原因使脑血流灌注急剧降低时,即可引发晕厥。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因情绪激动、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因,激活迷走神经,导致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进而使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心源性晕厥则与心脏节律异常(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结构病变(如心肌梗死致心输出量骤减)等有关,直接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使脑血流供应中断。
二、常见类型
1.血管迷走性晕厥:较为常见,多见于年轻人,常由情绪紧张、疼痛、闷热环境、长时间站立等诱因触发,表现为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前驱症状,随后意识丧失,持续时间较短,发作后可迅速恢复。
2.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因体位突然改变(如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导致血压骤降,脑灌注不足而引发,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或服用某些降压药物者。
3.心源性晕厥:与心脏疾病相关,如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因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脑血流锐减,发作时可伴有胸痛、心悸等心脏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意识丧失,可伴有面色苍白、出汗、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发作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可迅速恢复,部分患者恢复后可能有乏力、头晕等不适。
四、诱因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诱因方面:常见诱因包括长时间站立、剧烈咳嗽、排尿、情绪激动等,不同类型晕厥诱因各有特点,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多与情绪或体位变化相关,心源性晕厥常与心脏基础疾病发作相关。
特殊人群:儿童晕厥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因素,应及时排查;老年人发生晕厥需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如脑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等,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妊娠期女性出现晕厥需关注血压变化及有无贫血等情况,避免因体位等因素导致脑灌注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