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中暑是个体在高温环境下因身体散热不畅等生理改变引发心理功能失调及心理活动行为异常,环境持续高温高湿及个体体质弱、心理承受力差等为引发因素,儿童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室内通风凉爽并转移注意力,老年人要关注居住环境温度、减少外出并开展轻松活动,高温工作人群要合理作息、利用间隙休息、单位提供降温设施及心理辅导来预防心理中暑。
一、定义阐释
心理中暑是指个体在高温环境作用下,因身体散热不畅等生理状态改变,进而引发心理功能失调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心理活动及行为出现异常改变。
二、表现体现
1.情绪层面
情绪烦躁:受高温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被打乱,导致易激惹,稍遇刺激便脾气暴躁,如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学习时易因小事大动肝火。
心境低落: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使心理处于应激状态,可出现心情压抑、对事物兴趣减退等消极情绪,且可能持续较久。
2.认知层面
认知能力下降:高温干扰大脑正常代谢与神经传导,致使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如原本能高效完成的工作任务,在高温下变得困难重重。
三、引发因素剖析
1.环境维度
持续高温且高湿度环境下,人体散热受阻,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影响心理。例如在无良好降温设施的高温车间劳作时,易引发心理中暑。
2.个体维度
不同个体心理调节能力有别,体质弱、心理承受力差者更易发生。如儿童因体温调节与心理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在高温环境中更易受心理中暑影响;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高温耐受性降低,也相对易出现心理中暑。
四、特殊人群应对
1.儿童群体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成熟,高温下易生理不适并波及心理。家长需避免儿童高温时段长时间外出,室内要保持通风凉爽,当儿童出现烦躁等表现时,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中暑影响。
2.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对高温耐受性差。子女应关注其居住环境温度,保证室内通风适宜,鼓励老年人高温时减少外出,多在室内开展轻松活动,如下棋、听广播等,助力维持良好心理状态,预防心理中暑。
3.高温工作人群
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长期高温作业者,工作中要合理安排作息,利用间隙至阴凉处休息,单位需提供必要降温设施,同时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缓解高温带来的心理压力,提升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中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