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中暑的主要因素有五类,分别是高温高湿等环境因素、剧烈运动等身体产热增加因素、皮肤疾病等散热障碍因素、长时间高温下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因素、某些影响体温调节功能的药物因素。
1.环境因素:高温高湿的环境是引发中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环境温度过高(一般认为环境温度超过32℃)且湿度较大时,人体散热困难。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下,空气湿度大,汗液不易蒸发,热量难以散发出去,就容易导致中暑发生。儿童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易受到影响;老年人则因身体机能衰退,散热能力下降,也较易中暑。
2.身体产热增加因素: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会使身体产热大幅增加。比如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像马拉松比赛中的选手,在运动过程中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如果不能及时散热,就容易引发中暑。肥胖人群由于身体脂肪厚,产热相对较多,且散热相对困难,在相同环境下中暑风险更高;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人群,本身基础代谢率就高,产热比常人多,也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3.散热障碍因素:一些皮肤疾病会影响人体散热,例如严重的鱼鳞病患者,皮肤角质化异常,影响了汗液的正常排出和散热功能。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血液循环不畅,身体散热能力下降,在炎热环境中容易中暑。新生儿的汗腺发育不完善,散热能力弱,在炎热环境中如果包裹过严等情况,也易发生中暑;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受损,散热途径受到影响,中暑风险增加。
4.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因素: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大量出汗而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比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建筑工人,大量出汗后只补充水而没有补充盐分,就容易引发中暑。婴幼儿自身调节能力差,在炎热天气下若喂养不当,水分补充不足,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中暑;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状态下,加上高温出汗,更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增加中暑风险。
5.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从而增加中暑风险。例如服用抗胆碱能药物,会抑制出汗功能,影响散热。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服用这类药物时更易出现体温调节异常而中暑;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某些可能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