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婴儿有口腔黏膜改变(出现白色斑膜且周围黏膜轻度充血)、全身症状(多数轻,重时烦躁哭闹拒食,一般不发热,合并感染可发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差异(新生儿吃奶减、哭闹不安,婴儿期可表达口腔疼痛),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现症状需及时就医,护理要注意口腔清洁和用品消毒。
白色斑膜:婴儿的口腔黏膜上会出现白色的斑膜,这是鹅口疮较为典型的症状。这些斑膜通常呈点状或片状分布,可逐渐融合成片,像奶块一样,但与奶块不同的是,鹅口疮的白膜不易用棉签或湿纱布擦掉,如果强行擦拭,可能会导致局部黏膜潮红、有轻微出血。例如,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很多患有鹅口疮的婴儿口腔内颊黏膜、舌面、上颚等部位会出现此类白色斑膜。
黏膜充血:在白色斑膜周围,婴儿的口腔黏膜可能会有轻度的充血表现。这是因为局部炎症刺激导致黏膜血管扩张,从外观上看,能发现病变部位的黏膜颜色比正常黏膜稍红。
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大多数鹅口疮婴儿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如果病情较重,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哺乳时啼哭等表现。因为口腔内的不适会影响婴儿的进食,所以婴儿可能会在吃奶时表现出抗拒,进而出现拒食的情况。例如,有研究显示,约30%左右病情稍重的鹅口疮婴儿会出现拒食现象,这是由于口腔内的疼痛或不适导致婴儿不愿意吃奶。
体温变化:一般情况下,鹅口疮本身不会引起婴儿体温升高,但如果合并了其他细菌感染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大部分单纯鹅口疮的婴儿体温是正常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差异
新生儿期:新生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发生鹅口疮时,口腔内的症状可能出现得比较迅速。由于新生儿不会表达不适,可能主要表现为吃奶减少、哭闹不安等。比如,一些出生后1-2周的新生儿,家长发现其吃奶时比平时烦躁,仔细检查口腔发现有白色斑膜,就可能是鹅口疮。
婴儿期:1-2岁的婴儿开始能简单表达不适,当患有鹅口疮时,可能会明确表示口腔疼痛,从而在家长询问时告知口腔不舒服。同时,这个阶段的婴儿口腔活动相对较多,白色斑膜可能更容易被发现。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婴儿。如果发现婴儿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在护理鹅口疮婴儿时,要注意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喂奶后可以给婴儿喂少量温水,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并且要注意奶瓶、奶嘴等的消毒,避免再次感染白色念珠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