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通常气温低但特定环境下因极端高温等可致中暑,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老年人因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基础疾病患者因身体负担加重等在冬天过热环境易有中暑相关表现,需通过合理控制室内供暖温度、通风换气,不同人群采取防护措施及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等来预防冬天中暑。
一、冬天出现中暑的可能性及成因
冬天通常气温较低,但在特定环境下仍可能发生中暑。中暑的本质是人体在热环境中散热失衡,核心体温升高。冬天若存在极端高温环境因素,例如室内因过度使用供暖设备、密闭空间内热源持续作用等,使得环境温度显著升高(如室内温度达30℃及以上),人体散热途径受阻时就可能引发中暑。例如,长时间处于供暖过度且通风差的室内,人体通过辐射、对流、蒸发等方式散热受限,热量蓄积可导致类似中暑的表现。
二、特殊人群在冬天中暑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在冬天若处于过热环境,如包裹过厚且所处空间温度过高,易出现体温异常升高、不适等类似中暑症状。建议为儿童选择合适的保暖方式,避免过度包裹,保持室内通风适宜,监测儿童体温及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调整环境。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冬天在室内过热环境中,其散热能力减弱,更易发生中暑相关表现。应关注老年人居住环境温度,不宜过高,保持室内温度在舒适范围(一般18-22℃较为适宜),定期为老年人监测体温,鼓励其适当活动以促进散热,同时注意保持水分摄入。
(三)基础疾病患者
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冬天过热环境中,身体代谢及循环负担加重,发生中暑时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此类人群需格外留意室内外温度变化,避免长时间处于过热环境,保持环境通风良好,若出现头晕、头痛等疑似中暑症状需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并就医评估。
三、冬天预防中暑的措施
(一)环境控制
室内应合理使用供暖设备,避免温度过高,可通过安装温控设备等维持适宜室内温度;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室外环境虽冬季寒冷,但在短暂户外活动时也需关注身体对温度的耐受情况,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可能过热的特殊环境中。
(二)个体防护与监测
不同人群根据自身特点采取防护措施,儿童避免过度保暖致局部过热,老年人选择舒适的保暖方式并定期监测体温,基础疾病患者留意自身身体反应。同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即使在冬天也应适量饮水,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有助于预防因热量蓄积可能导致的中暑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