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发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外部因素有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等,人体自身因素包括年老体弱、慢性病患者及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分类有热痉挛(高温大量出汗后电解质丢失致肌肉痉挛、体温多正常)、热衰竭(多见于特定人群因体液电解质丢失致周围循环衰竭、体温轻度升高)、热射病(最严重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表现为高热无汗伴意识障碍等),诊断结合接触高温环境史、临床表现及体温等检查,预防需环境管理、个人防护,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应避免长时间高温活动及时补水等,儿童需及时补水休息,慢性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等。
一、中暑的定义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二、病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如夏季持续高温天气)、湿度大(汗液不易蒸发)、通风不良等,使机体散热困难,易引发中暑。
(二)人体自身因素
1.年老体弱、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易中暑;2.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会降低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增加中暑风险。
三、分类及表现
(一)热痉挛
多在高温环境大量出汗后发生,因电解质丢失过多致肌肉痉挛,呈对称性,常见于四肢肌肉及腹肌,腓肠肌最易受累,患者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
(二)热衰竭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疾病患者,因大量出汗致体液和电解质丢失,血容量不足引发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恶心呕吐、心悸乏力、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体温轻度升高。
(三)热射病
为中暑最严重类型,分劳力性热射病(高温高湿下体力活动强度大时发生)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表现为高热(核心体温≥40℃)、无汗、意识障碍(谵妄、惊厥、昏迷等),可伴多器官功能损害。
四、诊断依据
结合接触高温环境史、临床表现及体温等检查,如测量核心体温辅助诊断。
五、预防措施
(一)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通风散热,高温时段减少外出。
(二)个人防护
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饮用含电解质饮料),避免高温时段过度劳累,高危人群(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加强防护。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身体机能衰退,热耐受能力差,应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活动,及时补充水分,室内保持凉爽。
(二)儿童
代谢旺盛,活动时易出汗,需注意及时补水、休息,高温时段减少户外剧烈活动。
(三)慢性病患者
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温环境易诱发病情加重,应尽量减少外出,室内降温并监测体温,必要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