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有高温高湿环境使人体散热受影响、通风不良致人体散热困难;个体因素中年龄方面儿童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且常伴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上运动强度过大、脱水会增加中暑风险,病史因素包含患有影响散热疾病或服用影响体温调节药物易引发中暑。
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一般指环境温度达到32℃及以上)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会受到明显影响。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闷热天气里,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因为高湿度环境使得汗液不易蒸发,热量难以散发出去,从而容易引发中暑。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系统会逐渐不堪重负,进而导致中暑发生。
通风不良:在一些密闭且通风不畅的空间,如没有良好通风设备的工厂车间、闷热的房间等,空气难以流通,人体周围的热空气无法及时被置换,热量会不断在局部聚集,使得人体散热困难,增加了中暑的风险。比如在没有空调且窗户紧闭的仓库中工作的人员,由于通风差,很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个体因素
年龄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年人更易受热影响。儿童的汗腺发育不完全,出汗散热能力有限,而且儿童的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产热较多,但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例如在炎热天气里,儿童在户外活动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防暑措施,就更容易发生中暑。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皮肤汗腺萎缩,出汗量减少,散热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这会进一步影响其身体的散热和循环功能。比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下,血管调节功能变差,更容易出现中暑相关的不适甚至严重情况。
生活方式
运动强度过大: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如长时间的跑步、重体力劳动等,人体会产生大量热量,而运动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虽然能促进散热,但如果环境温度过高,热量产生超过了散热能力,就容易引发中暑。例如在炎热的夏天进行马拉松比赛时,部分选手因运动强度过大且环境炎热而出现中暑现象。
脱水:长时间不饮水或出汗过多而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身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功能,增加中暑的发生几率。比如在炎热天气下长时间工作却没有及时喝水的建筑工人,就容易因为脱水而中暑。
病史因素
患有影响散热的疾病:如患有银屑病等皮肤疾病的患者,皮肤汗腺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散热能力下降。或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受到干扰,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比如患有帕金森病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患者,在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失衡,易发生中暑。
服用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利尿剂等可能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例如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因频繁排尿可能导致脱水,同时药物也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机制,从而增加中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