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最常见类型为血管迷走性由情绪等触发,还有与特定情境相关的情境性如咳嗽、排便等引发)、心源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及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相关(体位性因突然站起回心血量减少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引发)、其他少见原因(脑血管性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及血液成分异常如严重贫血、低血糖等导致),老年人心源性晕厥风险相对高年轻人神经介导性常见女性特殊时期易血管迷走性晕厥有基础病人群需关注自主神经及血压调节避免体位快速变化。
一、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类型,多由情绪紧张、疼痛、闷热环境、长时间站立等触发,机体通过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进而引起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常见于青少年及年轻人,诱因去除后多可自行缓解。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情境相关,如咳嗽、排便、吞咽、排尿等。例如咳嗽性晕厥多因剧烈咳嗽使胸腔内压升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下降;排便性晕厥常发生于用力排便时,迷走神经兴奋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二、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跳动过慢,心输出量不足,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
心动过速:某些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使心脏舒张期缩短,心输出量锐减,引起晕厥。
2.结构性心脏病:
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等)使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输出量下降;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均可引发晕厥。
三、直立性低血压相关晕厥
1.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骤降,导致脑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降压药或利尿剂的人群。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或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影响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节功能,使体位变化时血压不能正常调节,引发晕厥。
四、其他少见原因
1.脑血管性晕厥: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干梗死等,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可导致晕厥,常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
2.血液成分异常:严重贫血时,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脑缺氧可引起晕厥;低血糖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也可出现晕厥,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使用不当或空腹时间过长者。
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心源性晕厥风险相对较高,需警惕心脏结构和节律异常;年轻人神经介导性晕厥更为常见;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血管迷走反射更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群需关注自主神经功能及血压调节情况,避免体位快速变化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