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伴意识障碍,病因分感染性(含颅内感染、颅外高热惊厥)和非感染性(含颅内疾病、颅外电解质紊乱等),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等,分类有与高热相关且年龄相关预后较好的热性惊厥和无热且与非感染因素密切相关的无热惊厥,诊断结合病史等检查,治疗先控惊厥保呼吸等再治原发病,预防要积极防治感染控体温等,婴幼儿惊厥需特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基础病患儿要遵医嘱规律治疗等。
一、定义
小儿惊厥是指由于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常伴随意识障碍,是儿科常见急症。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病因
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等,病原体侵袭脑组织致神经元异常放电。
2.颅外感染:多见于高热惊厥,常由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导致体温骤升引发,好发于6个月~5岁儿童。
(二)非感染性病因
1.颅内疾病:包括癫痫、颅脑外伤、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等,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神经元异常放电。
2.颅外疾病:如电解质紊乱(低钙、低镁等)、中毒(药物、食物中毒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可干扰神经电生理稳定引发惊厥。
三、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部分患儿伴有二便失禁,发作持续时间不等,短则数秒至数分钟,长则可致惊厥持续状态。
四、分类
(一)热性惊厥
多与感染性疾病导致的高热相关,发作时体温通常≥38.5℃,具有年龄相关性,6个月~5岁儿童高发,发作后神经系统多无异常,预后相对较好。
(二)无热惊厥
无明显发热情况下发生,与非感染性因素密切相关,如癫痫、颅内器质性病变、代谢紊乱等,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五、诊断要点
结合患儿病史(如感染史、家族史等)、典型临床表现,配合脑电图检查评估脑电活动,头颅影像学(如CT、MRI)协助排查颅内器质性病变,电解质、血糖等实验室检查排除代谢性因素。
六、治疗原则
首先尽快控制惊厥发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同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随后积极寻找并治疗原发病因,如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七、预防措施
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及时控制体温,避免高热诱发热性惊厥;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干预颅内病变、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预防电解质紊乱。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发生惊厥时需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及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家长需掌握基本急救方法,如按压人中穴等(但需谨慎操作,及时呼叫专业医疗人员)。
(二)有基础疾病患儿
对于已有癫痫、颅内病变等基础疾病的儿童,需严格遵医嘱规律治疗,定期复诊,避免诱发惊厥的因素,如疲劳、情绪激动、感染等,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惊厥发作的频次、表现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