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包括:一般治疗有口腔清洁(小婴儿用纱布擦嘴、大宝宝用淡盐水漱口)和哺乳卫生(母乳喂养妈妈洗净手和乳头、人工喂养器具严格消毒);药物治疗有局部用制霉菌素(研粉调甘油涂患处)和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后再涂药);特殊人群注意低月龄宝宝用药谨慎、免疫力低下宝宝需综合处理;预防措施有喂养器具清洁和增强宝宝抵抗力。
一、一般治疗
(一)口腔清洁
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家长可在喂奶后用干净的纱布蘸取适量温水轻轻擦拭宝宝口腔,保持口腔清洁,降低真菌繁殖的环境;对于能配合的较大宝宝,可让其用淡盐水漱口,每日可进行数次,有助于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需注意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宝宝口腔黏膜。
(二)哺乳卫生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在喂奶前应洗净双手和乳头,保持乳头清洁。妈妈的内衣要勤换,选择宽松、棉质的衣物,减少乳头局部细菌等滋生可能间接影响宝宝口腔。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奶嘴等器具要严格消毒,可通过煮沸消毒等方式,一般煮沸15-20分钟能有效杀灭病菌。
二、药物治疗
(一)局部抗真菌药物
1.制霉菌素:可将制霉菌素片研成粉末,用适量甘油调匀后涂于宝宝口腔患处,能抑制白色念珠菌。一般来说,根据宝宝口腔病变范围用药,涂抹次数通常每日3-4次,该药局部应用,全身吸收少,相对较为安全,但使用时要注意充分涂抹均匀,确保病变部位都能接触到药物。
2.碳酸氢钠溶液: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宝宝口腔,每日数次,清洗后再涂抹上述抗真菌药物,效果可能更好。因为碱性环境不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碳酸氢钠溶液能改变口腔内的酸碱度,抑制真菌繁殖。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低月龄宝宝
低月龄宝宝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治疗鹅口疮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使用药物时严格遵循医嘱,局部用药时要防止宝宝将药物咽下过多,若宝宝出现不适反应如哭闹加剧、拒食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口腔清洁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刺激到宝宝娇嫩的口腔组织。
(二)免疫力低下宝宝
对于本身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如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宝宝,患鹅口疮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或反复。除了积极治疗鹅口疮外,还需要密切关注宝宝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鹅口疮的过程中,要加强护理,保持宝宝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与外界病菌接触机会,并且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处理,可能需要更积极地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宝宝自身抵抗力来帮助对抗鹅口疮。
四、预防措施
(一)喂养器具清洁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要重视喂养器具的清洁和消毒。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乳头清洁,人工喂养的奶瓶、奶嘴等要定期彻底消毒,避免病菌残留导致宝宝鹅口疮反复发生。
(二)增强宝宝抵抗力
对于健康的宝宝,要保证其充足的营养摄入,合理喂养,让宝宝有均衡的饮食,包括适当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宝宝免疫系统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对于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宝宝,在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进行一些适度的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