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大脑灌注不足引发的短暂自限性意识丧失状态,分类有血管迷走性、直立性低血压性、心源性及其他类型等且各有特点,发作前常出现前驱症状,评估检查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心电图等,处理分现场将患者置平卧位等及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先心病等,老年人要防直立性低血压,女性经期需注意,有心脏疾病史者要重视排查心源性原因等。
一、定义
晕厥是一种短暂性、自限性的意识丧失状态,由大脑灌注不足引发,可自行恢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流量突然减少,正常成人脑血流量需维持在50-55ml/(100g·min),当低于此值时便会出现晕厥表现。
二、分类及特点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
最为常见,多因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因诱发,常见于年轻人,机制是血管舒张与心率减慢致使血压下降,进而造成脑供血不足。
(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站立后血压急剧下降所引起,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或服用降压药等药物的人群,因体位改变时血压调节失衡导致脑灌注不足。
(三)心源性晕厥
由心脏疾病致使心输出量骤减造成,例如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常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其核心是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引发脑供血不足。
(四)其他类型
还包括颈动脉窦过敏、排尿性晕厥(多见于男性青少年,与排尿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咳嗽性晕厥(剧烈咳嗽后胸腔内压升高,影响静脉回流及血压导致脑供血减少)等。
三、临床表现
发作前常出现头晕、恶心、视物模糊等前驱症状,随后迅速意识丧失,患者摔倒,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可自行恢复,恢复后可能有乏力、嗜睡等表现。
四、评估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发作诱因、前驱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病史(如心脏疾病史、高血压病史等)及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
测量血压、心率,进行心脏听诊等,了解生命体征及心脏基本情况。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排查心律失常等心脏电活动异常情况。
2.动态心电图:监测较长时间内心脏电活动,发现短暂性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排查心脏瓣膜病等结构性心脏病。
4.直立倾斜试验:用于辅助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等血管源性晕厥。
五、处理原则
(一)现场处理
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促进脑供血恢复,同时移除周围危险物品,避免患者受伤。
(二)病因治疗
针对明确病因进行处理,如调整降压药以改善直立性低血压;治疗心脏疾病以解决心源性晕厥的根源问题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详细询问家族史和生长发育情况,若儿童频繁出现晕厥,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的心脏或其他系统性疾病。
(二)老年人
注意直立性低血压,避免突然站起,用药时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如某些降压药可能增加直立性低血压风险,日常活动中应缓慢变换体位。
(三)女性
月经期间可能因血管迷走反射诱发晕厥,需注意经期护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可能诱发晕厥的行为。
(四)有心脏疾病史者
出现晕厥时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排查心源性原因,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心脏疾病的管理与治疗,以防严重心源性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