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儿童。病毒经消化道侵入,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致肌肉麻痹。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等表现。可通过病毒学、脑脊液、电生理检查诊断。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和切断传播途径,儿童是高发人群需按时接种,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要格外注意预防。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首先在咽部和肠道局部淋巴组织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病毒可进一步侵犯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干等部位,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病毒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选择性损害是导致肌肉瘫痪的关键机制,它会使神经元变性、坏死,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使得所支配的肌肉失去神经的调控而出现麻痹症状。
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约占感染者的90%-95%,感染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可以从咽部和粪便中分离出病毒,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顿挫型:约占4%-8%,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持续1-3天症状缓解,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无瘫痪型:患者除了有发热、头痛、呕吐等前驱症状外,还会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可有细胞数和蛋白轻度增多等改变,但无肢体瘫痪。
瘫痪型:是最严重的类型,约占感染者的1%-2%,根据瘫痪涉及的部位可分为脊髓型、脑干型、脑型等,其中脊髓型最为常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其次为上肢,近端肌肉瘫痪往往较远端严重。
诊断方法
病毒学检查:发病早期可从患者的咽拭子、粪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学检查中,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助于诊断。
脑脊液检查:无瘫痪型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度增多,蛋白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瘫痪型患者脑脊液细胞数多在(5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早期正常,后期逐渐升高。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可发现失神经支配的表现,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神经传导速度一般正常。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目前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有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和灭活脊灰疫苗两种。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口服后在肠道内增殖,诱导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灭活脊灰疫苗是通过注射接种,安全性更高,尤其适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脊灰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对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毒的传播。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应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小儿麻痹症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风险较高。家长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疫苗,密切观察儿童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肢体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正在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等,这类人群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应格外注意预防,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方式。